她教人明白,真正的供養,從不在語言裡。”
四、大悟山與烽火遺跡:忠孝並舉的山魂
我驅車登上大悟山。
這是孝感最高峰,也是曆史上無數次抗戰的前線。山中仍有紅軍舊址、抗戰洞穴、烈士紀念碑。
一位山中小學的老師帶著學生清掃紀念碑前的落葉,他對孩子們說:“你們讀的書,有人為之犧牲。”
我問他:“你覺得孝與忠能共存嗎?”
他答:“忠是大孝,為了更多人守護更多家。”
我寫下:
“孝感的山,不隻養人,也埋魂;
她以山體立碑,讓後人知情,知本,知義。”
五、夜歸漢川:燈下的歸人,橋上的願景
最後一晚,我返回漢川市區,夜色中沿漢江步道行走,遠處是燈火下的漢江大橋。
江邊聚集著夜市、人群、歌手與騎車少年,我在橋頭小攤買了杯薑茶,一位攤主大哥與我攀談:“我們這兒沒大事,但小日子特彆講情。”
我問他:“你覺得孝是什麼?”
他說:“是心裡有彆人,不光有自己。”
我寫下:
“孝感的夜,不靠霓虹取勝,靠的是燈下每一雙歸家的腳步;
她教人回頭看,也教人抬頭走。”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武漢
五天孝感之行,我從董永雕像前的孩童歌聲走到鹽礦深井的汗水軌跡,從山中忠魂紀念走到夜市燈火中的歸人背影。
這是一座把“孝”與“感”二字拆開又融合的城市。
她教人行孝,也教人知感,知感恩,知感情,知感義。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之北、江漢平原腹心、人文傳承與新時代語境交錯之處鄭重落筆:
“第164章,孝感已記。
她是古訓的回聲,是人心的向暖,
是一座用溫柔傳承鏗鏘的城市。”
下一站,是武漢。
我要走入這座九省通衢的中部重城,看長江漢水如何交彙城市命脈,看黃鶴樓如何遙對時代風雲,也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如何不忘源頭。
我收好筆記,對著燈火熠熠的江麵輕聲說:
“溫情未儘,潮流已起——武漢,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