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彆贛州,我翻越武夷山餘脈,進入福建西南。
一路群山疊翠,村落隱匿於山腰或穀底。晨霧未散之時,我踏入這座被山河環抱、紅色精神深埋的城市——龍岩。
這是閩西之心,是紅色蘇區的核心陣地,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她不事張揚,卻自有山之骨、水之魂。她將革命寫入地理,也將文化烙入鄉音。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閩贛交界的山脈褶皺中,於革命火種曾燃、客家根脈深紮之處鄭重落筆:
“第172站:龍岩。她是山中火光,是樓內鄉情,
是一座既能以血脈燃魂,也能以圍屋聚心的多義之城。”
一、古田會議舊址:思想火種在此點燃
我第一站前往上杭縣古田鎮。
古田會議紀念館肅穆挺立,鬆林靜默,紅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講解員領我走入舊址會議廳,那是一間簡樸的紅磚木屋,會議桌、油燈、條凳一切原樣保留。
他低聲道:“在這裡,確立了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
我站在門口良久,耳畔仿佛有遠山風聲回蕩,像是九十多年前,那些年輕人抉擇的低語。
我寫下:
“龍岩的紅,是從山林中走出的清醒;
她的革命,不是怒吼,而是沉思後更堅定的腳步。”
二、連城四堡:藏書之地的沉靜榮耀
第二日,我前往連城縣四堡鎮。
這裡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私營雕版印刷重鎮。走進古老的四堡書坊,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麵而來,老屋裡木格窗、墨硯、排版機仍在。
一位老工匠正摹拓印本,他說:“我們不做電子書,隻做能傳家的字。”
我問:“還會有人來學嗎?”
他說:“隻要還有人願意翻紙頁,就有我們的位置。”
我寫下:
“龍岩的書,不為更新,而為沉;
她用雕版,把文化一刀一刀刻入骨裡。”
三、永定土樓:圍而不閉的空間哲學
第三日,我踏上永定區初溪土樓群。
從山腳仰望,一座座圓樓如碉堡般立於山地。近看之下,樓口人聲鼎沸,孩童玩耍,大人擇菜縫補,炊煙與笑語齊飛。
我住進一戶姓林的人家,夜裡他們圍爐飲酒,談祖訓、講祠堂、議收成。
我問:“你們為什麼不搬到市區?”
男主人笑:“城裡有電梯,但我們樓裡有祖宗。”
我寫下:
“龍岩的樓,是血脈的年輪,是時間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