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合肥,我向南折行,跨過巢湖支脈,穿過丘陵起伏的青山綠水。江風漸起,空氣中隱約多了一絲金屬的味道,一種我在煤礦未曾嗅到,卻同樣充滿力量的氣息。
那是銅的氣息。
銅陵,這座依銅而興、因礦而築的城市,就如她的名字一樣——以金屬為姓,與火為伴,立於長江南岸,挺立了整整兩千年。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長江之濱、銅官山下、工業與山水交彙的江畔之城鄭重落筆:
“第189站:銅陵。
她是火的化身,也是水的鄰居;
她不張揚,卻擁有沉靜的力量。”
一、銅官山銅礦遺址:從青銅到工業的脈動
我的第一站,是銅官山。
這座山曾被千錘百鑿,銅脈如筋,火爐如血脈,一錘一鑿之間,是中國冶銅史的源起。走在山下古道,我摸著殘存的礦渣與遺跡,心中一陣發燙。
博物館裡,一件西周銅鼎靜靜陳列,銅綠斑駁,卻依舊雄渾。講解員輕聲說:“你看,銅不怕時間,它隻是等著,等一個懂得它的人。”
我在一塊礦石旁寫下:
“銅陵的銅,不隻是金屬,是文明的骨頭;
從青銅劍到電纜線,它串起的不隻是時代,
更是千年不滅的精神溫度。”
二、長江沿岸碼頭:江水不語,船聲卻響
我順著長江岸線走了一段,來到了昔日繁忙的銅陵老碼頭。
船隻往來已不如往昔密集,但依舊有貨輪緩緩靠岸。一位船工正在收纜繩,他皮膚被太陽炙烤得發黑,卻精神矍鑠。
他笑著告訴我:“銅礦出來了,江水幫著送。我們這兒的船,不喊口號,直接乾。”
我站在岸邊,看江水東流,心潮起伏。
我寫下:
“銅陵的水,是江南的血脈,
她不是用來取悅遊人的溫柔,
而是千百年來,默默承載貨物、夢想與歸期的洪流。”
三、鳳凰山烈士陵園:一座城市的紅色記憶
第三日,我登上鳳凰山,走進那片肅穆的紅色陵園。
這裡埋葬著銅陵在近代革命和礦工運動中犧牲的無名英雄。碑林上刻著一句話:“他們的名字寫在江水裡,寫在銅火中,寫在我們的骨頭上。”
我站在紀念碑前,沉默良久。
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在父母的陪伴下獻上一束黃菊,輕輕鞠躬。他奶奶低聲對我說:“這地方,是我們一家的根。”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