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貪快,不浮誇,靠的是每一毫米的精準和日複一日的堅持。”
四、青果巷:文脈未斷,人心尚溫
下午我去了一條不長卻極有名的巷子——青果巷。
這裡走出了唐荊川、趙元任、瞿秋白……青磚小路、馬頭牆、藤蔓垂窗,每一步都踩著文脈的餘香。
我在瞿秋白紀念館前,遇到一位小學生正認真地抄碑。我問她:“你為什麼寫這個?”
她說:“老師說,他愛過這個國家,所以我要記住他。”
我寫下:
“常州的文,不靠吵鬨宣傳;
她藏在課本裡、胡同裡、孩童的筆尖裡;
她是那種慢慢發酵的東西,釀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識字氣’。”
五、太湖灣濕地:江南水網的呼吸
最後一日,我驅車前往常州太湖灣。
這裡的湖水不是壯闊式的廣闊,而是點點濕地相連,如一幅水墨鋪展的卷軸。蘆葦深處,野鴨成群,漁舟偶過,水麵蕩開圓潤的漣漪。
我在一處木棧道坐下,有村民在遠處喊號子曬網,我閉目傾聽,仿佛整個江南都在呼吸。
我寫下:
“常州的水,不唱情歌,
她唱的是勞作的謠,是莊稼人的應和;
她不求名流題詩,隻願魚蝦肥,稻米香。”
六、龍騰與水潤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無錫
五天常州之行,我從遺址走向工廠,從佛寺走進街巷,從製造車間穿梭到湖光水色。我逐漸明白,常州像一個沉穩的中年人,雖少了年少的鋒芒,卻多了幾分真正的擔當。
她不爭名,不爭先;
她不設防,也不怯場;
她讓你一開始或許忽略,卻終究放不下。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長江下遊、太湖之北、文脈與工業共存之地鄭重落筆:
“第195章,常州已記。
她是遺址上的花,是車間裡的光,
是一座‘不驚豔卻耐看’的江南龍城。”
下一站,是無錫。
我要繼續沿著太湖之畔向東南進發,走入那座被稱為“太湖明珠”的城市,去看看那裡的水如何潤養工廠,那裡的人如何在蘇南速度中不忘溫柔初心。
我背起行囊,輕聲道:
“龍已騰,珠將現——無錫,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