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在追夢的高樓影子下,還能聞到人間味。”
四、複興公園與思南公館:曆史肌理下的軟語回響
第三日清晨,我到複興公園散步。
晨光下,一群老人正在跳交誼舞,腳步輕盈如雲。公園邊,是思南公館,一幢幢法式洋房在法國梧桐葉影間悄然訴說一段段舊日的故事。
我走進一家書屋,牆上貼著徐誌摩的一句話: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我寫下:
“上海的柔,不在聲調上,
在那一盞不關的燈、一張不鎖的凳;
她不是要你愛她的美,而是懂她的舊。”
五、崇明島:在最邊界,找到最本源的自己
第四日,我搭船去崇明島。
從高樓林立回到濕地蘆葦,這座長江入海口的“綠肺”,像是上海給自己留的一口喘息。
島上農田鋪陳,空氣乾淨,一位農人正在田頭采摘黃瓜,他說:“城市吃得再精致,到頭來都得靠我們種。”
我看著那一根根新鮮的瓜,覺得比任何名牌酒店端出的餐盤都真實。
我寫下:
“上海的根,不在浦東的天線,
在長江邊那口泥水田裡;
她知道未來走得快,也知道,不能忘記自己從哪來。”
六、人群與夜色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淮安
五天上海之行,我從塔頂走到巷口,從法租界走入農田,從熱鬨的地鐵站走向靜默的圖書館。這座城市,光鮮卻不膚淺,快速卻不冷酷。
她是燈紅酒綠中的那盞路燈,是跨國大廈背後的那口煤氣爐;
她像一部合奏曲,高潮跌宕,主旋律始終不變:活下去、走上去、彆回頭。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黃浦江之畔、世界回響之心、中國城市節拍最急速之地鄭重落筆:
“第197章,上海已記。
她是窗口,也是鏡子;
是遠方人夢想的起點,也是故鄉人不得不告彆的中轉站。”
下一站,是淮安。
我要離開高樓與航站樓,轉向淮河平原深處,走進那片孕育偉人、滋養中原的北方水鄉,看看一座低調的運河古城,如何在靜默中孕育波瀾。
我提著行囊走向火車站,輕聲道:
“霓虹已遠,水鄉將至——淮安,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