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碗湯裡,你能嘗出江湖與人情的原味。”
四、吳承恩故裡與西遊記文化館:奇幻的現實根源
第四日,我探訪吳承恩故居。
這位淮安人,用一部《西遊記》,讓後世讀者在神魔之間找到現實的投影。展館裡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筆硯,一行題字刻在牆上:
“不信西天不識我,但憑紙上見豪情。”
一位小學生正背誦著“猴王出世”的段落,我坐在廳堂中,想象著吳承恩在燈下寫作時的模樣。
我寫下:
“淮安的文,不是書齋裡的自語,
而是從泥地裡長出的幻想根須;
她讓你相信,真理不一定在廟堂,
也可能藏在一個頑皮的猴子心中。”
五、洪澤湖濕地:北望之水,緩緩如歌
最後一日,我前往洪澤湖濕地。
湖水開闊,蘆葦如牆,白鷺低飛,蒲葦搖曳。湖麵上漁夫在撒網,身影與水交疊成一幅慢速畫卷。
一位養魚大爺告訴我:“洪澤湖就像老母親,有苦也不說,有恩也不求。”
我站在湖邊發呆許久。水沒有聲音,但水能治愈。
我寫下:
“淮安的湖,不流行炫目,
她慢,她寬,她深;
她讓你在所有疾奔之後,找到內心的退潮口。”
六、鹽道與河港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鹽城
五天淮安之行,我從曆史走到現實,從偉人走到百姓,從運河到洪澤湖。她像一座隨水而生、以鹽為骨的城市,安靜、穩重、卻藏著千層漣漪。
她是中國北方溫柔的南方,
是江南最北邊的一縷詩意;
她不靠爭搶出聲,卻用千年在等你聽她講一段從未斷裂的故事。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運河之畔、湖泊之間、偉人故裡之地鄭重落筆:
“第198章,淮安已記。
她是河道儘頭的一盞燈,
也是千萬人心裡,一份從未老去的清白記憶。”
下一站,是鹽城。
我要沿著古鹽道東行,去看那座因“鹽”而名、因“濕地”而生的城市,去聽一聽丹頂鶴如何在風中翩然歸來,也去看看,人與自然如何在那片黃海之濱,共建棲居之道。
我提筆合卷,輕聲說:
“水已退,潮將起——鹽城,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