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路,是腳,是橋;
她用一節節車廂告訴世界:我們出發了。”
四、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東來的第一筆
連雲港並不隻有山海與港口。
在孔望山,我見到了中國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群。摩崖中鑿刻著佛、菩薩、弟子、供養人,麵容溫和,線條質樸。石頭上那些千年前的鑿痕,仍在陽光下泛著淺淡的光。
一位年輕遊客默默合十,他說:“原來佛教不是從廟裡來的,是從海邊、從山岩、從人心出發的。”
我寫下:
“連雲港的佛,不是大廟的宏偉象征,
而是風蝕海鹽中的靜謐;
她講的不止是輪回,還有航行中的慈悲。”
五、漁灣風景區與“海州人”:山林裡的人文微光
最後一日,我來到漁灣風景區。
這裡有山泉飛瀑、峽穀穿行,也有遺落的村莊與手工藝人。我拜訪了一位年邁的“海州泥塑”傳承人,他正在給一個猴子塑像上色,笑著說:“這猴子是從連雲港跑出去的,我幫它化化妝,讓它回家。”
他遞給我一隻未上釉的小雕像,泥土的觸感依舊粗糲,卻帶著溫度。
我寫下:
“連雲港的手,不隻是起重機的操作杆,
也是捏出笑臉、刻下傳說的筆;
她既有時代的鏗鏘,也有山野的溫軟。”
六、港與神話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徐州
五天連雲港之行,我從花果山走向港口線,從神話走進世界,從海岸線走入石刻與泥土。我明白了,這座城並不隻是“海邊的小地方”,它是連接、是出發、是騰躍、也是記憶。
她不靠喧嘩,而靠定位;
她不講對錯,而講源頭;
她不誇張自我,而在山海之間低語千年。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黃海之濱、雲台山下、花果神話之源鄭重落筆:
“第200章,連雲港已記。
她是海岸的起筆,是神話的注腳,
是一座既走向遠方,也認得歸途的城市。”
下一站,是徐州。
我要離開海岸,進入彭祖故裡,穿行於大漢帝國的煙塵之中,去看那座千古雄城如何從刀兵到煙火,從戰馬到工廠,從漢墓走進生活。
我扣上行囊,目光投向內陸方向。
“神話已還,帝魂將啟——徐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