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鐵鍋燉出的滋味,是人情沉下來的底色。”
四、杜集新城:煤改綠的城市重塑
我離開老鎮,走進杜集新城。
這片區域曾是采煤塌陷地,如今卻被改造為生態公園、現代社區與文化廣場。高樓、綠地、圖書館、展覽館拔地而起。人們在林蔭下慢跑,在花叢邊拍照,在廣場舞池中旋轉。
一位社區誌願者告訴我:“我們現在也可以拍短視頻曬日出了,以前曬的是煤灰。”
我寫下:
“淮北的轉變,不是脫胎換骨的奇跡,
而是一鍬一鍬填出來,一樹一樹種出來;
她沒有口號,隻有事實。”
五、淮北博物館:石頭上的時間,器物中的耐心
最後一天,我前往淮北博物館。
展廳中陳列著從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銅器、陶俑與畫像磚。畫麵中,農人彎腰耕田,車夫駕馬而行,舞姬轉袖而舞,兵士肅立為陣。這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生活本身的留影。
我在一塊畫像磚前停下,那上麵刻著一口正在炊煙嫋嫋的土灶。
我寫下:
“淮北的曆史,不是帝王將相的舞台,
而是鍋台灶口、百姓心頭;
她不爭地位,卻自有來處。”
六、地底與人心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宿遷
五天淮北之行,我從礦井走進茶樓,從塌陷地走向新城區,從汗水裡看見希望,從沉默中聽到鼓聲。
這座城市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煤石——粗糙、不耀眼,卻有一股沉穩的能量。
她不喊口號,她說話靠行動;
她不等機會,她自己把地翻開;
她不貪光亮,但願意一生為光工作。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黑色脈絡之上、茶煙炊火之間、低語堅守之地鄭重落筆:
“第202章,淮北已記。
她是一座往地底沉的城,
卻用自己的沉,托起了他人的光。”
下一站,是宿遷。
我要離開黑色的地心,走進一座因水而秀、因酒而暖、因項羽而悲壯的蘇北名城。我要聽聽那裡的河水、酒香、英魂與稻浪,是如何在千年的黃土地上,寫下一句剛柔並濟的抒情詩。
我合上筆記本,輕聲說:
“煤已入地,酒將出土——宿遷,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