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汴河遺址與運河遺夢:水走了,夢還在
第三日,我沿著宿州境內的汴河古道緩步前行。
這曾是隋唐運河的一段,如今已多成旱溝,但溝壑輪廓仍在,岸邊野草枯黃間透出一些蒼老的浪漫。
我遇見一位正在散步的老人,他說:“小時候還能劃船,現在都變成了回憶。”
我陪他坐在岸邊,聽他講船夫的號子、夜行的槳聲,還有那些水邊生意的舊日情景。
我寫下:
“宿州的水,不再流淌,
但她的聲音仍在老人口中蕩漾;
她不是為了風光,隻為曾經載過多少人家的希望。”
五、靈璧石與靈璧琴:石中有聲,心中有風
最後一日,我抵達靈璧。
這裡以奇石聞名,靈璧石素有“音聲鏗鏘、敲之有韻”的美譽,是文人雅士案頭珍品。我在石農集市上見一位中年漢子正把玩一塊黑白斑駁的石頭,像在讀一本書。
他說:“它們不說話,但你聽懂了,它們就不沉默了。”
我觸摸那石,指尖微涼,卻感到一種溫熱的回響。
我寫下:
“宿州的石,不隻是觀賞的物件,
是沉默了幾億年的記錄者;
她不求被抬高,隻求被尊重。”
六、土地與人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亳州
五天宿州之行,我從街巷走進山河,從廚房走進曆史,從一碗熱湯走進一聲呐喊,從一塊石頭走進千年沉默。
這座城市沒有高調的繁華,
也沒有人前人後的耀眼,
但她有一種藏在每一口飯、每一滴汗、每一頁土裡的力量。
她讓人安心、讓人誠實、讓人想留下來多看一會。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皖北田野之間、民心深處、塵土飛揚的希望之地鄭重落筆:
“第204章,宿州已記。
她是草根之上的光,
是土路儘頭的燈,
是一座慢慢活成信仰的城市。”
下一站,是亳州。
我要轉向中原腹地,走進那座以“藥都”聞名的古城,去聽一聽曹操的鐵蹄與仲景的方書如何並存,去嗅一嗅,藥香之下的人間溫度。
我背起行囊,輕聲說:
“地氣已足,藥香將來——亳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