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商祖陵,我步入應天書院。
這是北宋時期文教興盛的象征之一。書院中的講台已舊,竹林風聲中仍隱隱似有朗朗之音。一位白發老人在牆邊寫字,他的筆下,是《大學》的開篇。
我問他:“您怎麼還在寫?”
他答:“我年輕時候沒讀過書,現在年紀大了,想陪這書院一起老。”
我寫下:
“商丘的書,不在考試排名,
在晨讀之中,在紙墨之間,在白發之上;
她的儒,不高高在上,而日日在生活。”
五、南湖濕地與民間故事:古水之地的溫柔留白
最後一天,我走向南湖濕地。
這一湖水,古稱“泗水之源”。水麵鋪滿浮萍,天鵝低翔,野鴨戲水,一群兒童在岸邊嬉戲捉螺。附近還有農人曬魚乾、織漁網、插秧苗。
我在湖邊遇見一位說書人,正講述著“火神化龍、娶妻於湖”的古老傳說。他說:“我們這地,有火有水,有神也有你。”
我聽完故事,給了孩子們一人一塊糖,他們說:“叔叔,你也講一個吧。”
我說:“我講的,是你們長大的樣子。”
我寫下:
“商丘的水,不是鏡麵般的妝容,
是故事裡泡大的童年,是日子裡泛起的溫柔;
她不是驚豔,是恒久。”
六、火與城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周口
五天商丘之行,我從火神台走進古書院,從商祖陵走入城牆根,從烈火走到軟水,從祭祖走到日常。
這是一座內斂的城市,
她沒有豎起金戈鐵馬的大旗,
卻在泥土、紙頁、磚牆、爐火中,一點一點鋪展開了我們文明的底色。
她不喧嘩、不閃耀、也不矯飾,
她隻是輕輕點燃一盞火,然後守住那盞燈——直到今天。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商源聖地、火文化根脈、漢儒遺風之間鄭重落筆:
“第206章,商丘已記。
她是一把文明點燃的火,
也是千年傳承未散的光。”
下一站,是周口。
我要繼續沿著中原文化的核心脈絡前行,去那座被稱為“中華姓氏祖庭”的地方,聽聽伏羲女媧的神話餘韻,看看太昊陵下,河流如何講述關於‘人’的起源。
我合上筆記,輕聲說:
“火已傳人,姓將歸根——周口,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