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刻在每個人身份證上的兩個字;
她不大聲講道理,卻能讓你重新認得自己。”
四、沈丘沙河與黃泛平原:在漂泊中紮根的力量
離開城中心,我南下沈丘,沿沙河而行。
這是一條奔流千年的河,黃泛區的支脈之一。灘塗遼闊,田地肥沃,村落星布。我跟一位農人並肩走在田埂上,他指著遠方說:“我爺爺逃荒來的,現在我們紮下根了。”
這片土地上,藏著無數個“從哪兒來,最後在哪兒站穩腳”的真實答案。
我寫下:
“周口的土,不是風景名勝的油畫背景,
是千萬人用腳印一步步踩實的命根子;
她不講歸屬感,卻在風裡教你站穩。”
五、麻花、豆腐皮與稀飯鋪:味道是記憶最樸素的形式
最後一晚,我回到市中心,走進一家老字號早點鋪。
一碗熱稀飯,兩根麻花,一張豆腐皮卷——這裡沒有菜單,都是人情熟客的日常。我坐下時,老板娘笑著招呼我:“你是‘哪個姓’的啊?我們這邊講究得很。”
我說我姓吳,她立馬笑道:“吳姓是我們伏羲老祖第五代出來的,你坐這兒吃,我們這邊吳家多!”
我低頭喝了一口熱稀飯,眼角竟有些濕。
我寫下:
“周口的飯,不在山珍海味,
在‘你是誰’和‘你從哪來’的共鳴;
她不喂你肚子,她喂你回憶。”
六、根與河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漯河
五天周口之行,我從陵園走到水邊,從姓氏走到鍋灶,從神話走到現實,從一個“我”的來處,走到了一個“我們”的共鳴。
這座城,不靠建築,不靠聲量,
她靠火種、靠信念、靠代代傳下的一個個姓氏,
靜靜地回答著:你是誰,你從哪來,你為誰而活。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伏羲女媧神話之原、姓氏交彙之地、黃淮大地母性中心鄭重落筆:
“第207章,周口已記。
她是一段血脈的密碼,
是一塊祖先的回音壁,
是一座我們共同起跑的城。”
下一站,是漯河。
我要轉身向西北,進入那座以糧食加工而聞名的城市,去看看在現代工業洪流下,生活如何保留味覺的溫度與時間的厚重。
我提起行囊,輕聲說:
“根已知,味將至——漯河,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