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紅旗渠精神紀念館:從水到心的延續
我在林州當年屬新鄉)參觀了紅旗渠紀念館。
這條“人工天河”將太行山的冷峻,化為人力工程的傳奇。一位中年導覽員指著壁畫說:“咱們祖輩用鎬頭一寸寸挖出這條渠,不隻是為了喝水,是為了活得像樣。”
我看著那些布滿老繭的手、被岩石割開的皮膚、吊在峭壁上的鐵索,忽然明白:“水”隻是表象,“人”才是根。
我寫下:
“新鄉的渠,不止引水,
更引出了百姓的脊梁與心火;
她不隻灌田,還灌出骨氣。”
五、老城區火車站與人民公園:時間打磨的生活節拍
最後一晚,我走入新鄉老城區。
火車站邊,是老小區與糧油鋪的交界地。人民公園正值傍晚,老人們在打太極,小孩在放風箏,一位吹薩克斯的男人正坐在角落,一曲《友誼地久天長》穿過樹影飄入湖心。
我走過去,他停了下來:“你不是本地人吧?”
我說我在寫一部書,走遍中國。
他笑著點頭:“那你要記住,新鄉雖然不吵,但她有自己的音。”
我寫下:
“新鄉的聲,不是響亮的喇叭,
而是每一個靜夜中依舊傳來的生活旋律。
她低,但不虛。”
鋼與山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焦作
五天新鄉之行,我走過工業廠房、新區綠地、山中村落、渠岸遺跡、老城街巷。
這座城市,不以名聲喧嘩,卻以韌性生存;
不追逐光環,卻擅長積蓄;
不講繁華,卻深藏節奏。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太行山腳、黃河之畔、紡織鐵軌與山野交錯之地鄭重落筆:
“第216章,新鄉已記。
她是一台緩緩奏響的機器,
也是一支貼近土地的合唱。”
下一站,是焦作。
我要西行進入煤與山並存的重工業重地,去看看這座太行山另一端的城市,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在黑色與綠色之間尋找轉身。
我合上筆記本,輕聲說:
“歌未止,山將啟——焦作,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