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巔,
沒有神明現身,
隻有人間煙火,
和那顆攀登後的安靜之心。”
四、山下生活:與神明為鄰的人們
下山時,我選擇了乘坐中巴,順著盤山公路一路下行,直到再次回到泰安市區。
這座城市因山而名、因山而盛,卻並未被山神話所束縛。人們在山腳生活,開店、種田、教書育人,仿佛泰山在那兒,不是威嚴的神明,而是一個永遠在看著他們的老祖宗。
我去菜市場轉了轉,聽見一個賣茶葉蛋的阿姨大聲吆喝:“來嘗嘗泰山腳下的雞蛋,登一次山,吃一顆蛋!”
我笑著買了一顆,味道平凡,卻有一股說不出的溫暖。
城市不大,街道乾淨,小學門口有孩子騎著腳踏車追逐。夕陽灑在泰山遠影上,那山,如今看起來不再高大不可攀,而像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寫下:
“泰安之人,
不拜山為神,
而以山為鄰;
在日升月落中,
與這座山,一起老去。”
五、封禪大典之後:每個人的“泰山”
我在岱廟附近的一家小客棧住下,牆上掛著一幅畫,是泰山晨曦。
老板是位中年人,曾是導遊,他對我說:“我帶過上千人登泰山,可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有哭的,有笑的,有默然無語的。”
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每個人的‘泰山’,都不一樣。”
我明白了。
泰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命所歸”,可在今天,它是父親的背影,是母親的嘮叨,是孩子的童年,是一位老者的歸處,是一個旅人的沉思。
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隻要你願意,把它放在心中。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頁上,鄭重寫下:
“第251章,泰安,記。
岱宗夫如何?
她不以高騖遠,
卻見蒼生萬象。”
下一站,是濟南。
我要去見那一城泉水,看一看水潤之地的人如何生活。
泰山之後,是泉城之前。
這場旅程,仍在繼續。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