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張家口的早晨,陽光透過薄霧,我踏上駛向東部山地的列車。沿途景色漸變,丘陵代替平原,風也多了幾分烈性。車過宣化後,遠處山脊像龍脈般蜿蜒延展,長城斷壁時隱時現,一種沉雄的氣息撲麵而來。
承德,這座曾被稱為“塞上咽喉”的城市,已在曆史的風雪中佇立千年。
我知道,這一章注定是低調而有力的——不是宣揚,而是叩問。
我來此,是為看長城斷處的風吹沙動,也為聽冬奧餘韻中,一個邊地城市如何重塑自我。
一、避暑山莊:水石之間的帝國餘韻
走出承德站,我的第一站便是避暑山莊。
初入山莊,煙波浩渺,鬆林鬱鬱,仿佛步入一場沉靜的夢。這裡與其他帝王宮殿不同,沒有金碧輝煌的裝飾,也沒有震天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山水交融的自然美。湖水名“如意”,島嶼形“煙雨”,遠處宮殿巍峨,近前橋閣細膩。導遊輕聲講解,這裡是清代皇帝夏季理政、避暑與狩獵的聖地,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實踐地。
我獨自一人繞湖而行,走過澄湖、穿過鬆林,在一處孤亭坐下。陽光透過林隙,打在石桌上,仿佛還殘留著乾隆筆墨的溫度。這裡的靜謐與溫柔,不禁讓我思考:在這片沉默的宮廷裡,是否也曾有過無數無法言說的遺憾與過往?
我寫下:
“承德的宮殿,不在高牆金瓦,而在山水為卷、林泉為墨。她不以喧嘩宣揚尊貴,卻用寂靜昭示威儀。”
二、外八廟:藏傳佛教的北方回響
離開山莊,我沿著山路向北,去往“外八廟”之一的普陀宗乘之廟。
這座廟宇是承德宗教融合的象征,也是漢藏文化交融的地標。廟宇仿布達拉宮而建,紅牆白頂,氣勢莊嚴。佛像莊重,香火繚繞,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寧靜與肅穆的氣息。
我攀至高處,腳下白塔林立,風從山穀吹來,帶著香火的味道。此時,我突然明白,信仰並非隻是表現為言語,而是融入了每一場默然的祈願與步伐。廟門前,一位喇嘛從寺院中走出,低聲誦經。我輕聲請教,他並未回話,隻是微笑點頭,繼續前行。
那一刻,我懂了——信仰不在語言裡,而在步伐中。
我寫下:
“承德的廟宇,不是用來展覽的建築,而是千百年腳步踩實的修行之路;她不求傳播,但在山風中自有回響。”
三、承德舊城:皇城之外的世俗人間
午後,我走進承德老城區。
避暑山莊外,是一條條熱鬨的小街。百姓買菜、孩童嬉鬨,街邊鋪子售賣炒肝、驢打滾、燒餅油條。一股親切感迎麵而來,似乎是這裡人們日常生活的節奏,平凡卻無比真實。這裡沒有大城市的光鮮亮麗,卻有一種舒適而安寧的氣息。
我在一家小飯館坐下,老板娘熱情推薦“宮保驢肉”,她笑著說:“這菜不是皇上吃的,是咱老百姓吃出來的。”
我問她:“你覺得承德的好在哪兒?”
她答:“好在不急。”
我細細品嘗那一碗驢肉,筋韌味濃,仿佛嚼著時間。這裡的氣息不爭不搶,安靜的生活節奏滲透在每一條街巷裡,承德的好,就是在這份從容與踏實中,帶給每個人的溫暖。
我寫下:
“承德的城,不隻藏皇宮,也養煙火氣;她既有帝王身影,也有百姓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