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當我離開大興安嶺的林海,踏上前往呼倫貝爾的列車時,內心仿佛也隨同視野被無限延展。鐵軌穿越著北疆的遼闊,窗外是一幅永不止息的綠色畫卷。這裡有廣袤的森林與草原相擁,有河流、湖泊與蒙古包點綴其中,風吹草低,牛羊成群。每當人們提起呼倫貝爾,總覺得這是中國大地最自由、最遼闊、最純淨的一方天地。而對我來說,這更是一首人與自然、曆史與現實、遊牧與定居交織的交響詩。
一、春風裡的初遇:草原的胸懷
列車駛入海拉爾,春風送暖,天高地闊。剛下車,就被一陣夾帶著青草、泥土與牛羊膻氣的空氣包圍。我的腳步尚未適應遼闊的尺度,目光已被一望無際的草地拉得極遠。
城市雖小,卻因草原文化的融彙顯得格外開闊。街頭是蒙古族少年騎著駿馬奔騰而過,姑娘們穿著絢麗的蒙古袍,笑聲清脆。傍晚時分,廣場上響起馬頭琴與呼麥的旋律,老人們席地而坐,邊喝奶茶邊聊家常。海拉爾河在城市蜿蜒而過,河水映出落日金輝,天邊的雲彩也好像被草原的風吹得更遠。
我寫下:
“草原是奔放的風,是無邊的自由,
是草浪、牛羊與遠方,一切遼闊的根源。”
二、遊牧與定居:草原文明的脈絡
呼倫貝爾,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牧場。曆史上,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世世代代在這裡放牧、狩獵,與草原共同呼吸。
我騎上一匹蒙古馬,跟隨一位叫寶力德的牧民,穿越草原深處。寶力德的家是一座潔白的蒙古包,遠遠望去像草原上的珍珠。清晨,他帶我一起趕羊,奶牛在清澈的湖邊吃草,羊群被牧羊犬驅趕得井然有序。他教我用蒙古弓射箭,在遼闊的藍天下體會著古老遊牧民族的豪情。
午飯是在蒙古包裡度過的,熱騰騰的手抓羊肉、鹹奶茶、奶皮子、炒米,配著寶力德的故事——關於遷徙、關於家族、關於草原的變化。牧民的生活遠比想象中艱辛,他們追逐水草,也守望著家園。現代化的浪潮逐漸改變著草原,但那份對自由的渴望、對土地的依戀,卻從未改變。
晚上,寶力德的父親彈奏馬頭琴,琴音深遠低沉,他說:“我們的祖先早就在星星底下唱歌,那聲音傳到今天,還在風裡回響。”那一刻,我幾乎熱淚盈眶,仿佛聽到了千年前的草原心跳。
我寫下:
“遊牧,是風中遷徙的腳印,
也是草原兒女永不褪色的信仰。”
三、森林與湖泊:自然的另一麵
呼倫貝爾不僅有草原,更有大麵積的原始森林、湖泊與濕地。額爾古納河靜靜流淌,像銀帶一般劃過大地。呼倫湖則在陽光下波光粼粼,被稱為“北方的貝加爾湖”。
我沿著額爾古納河行走,在濕地保護區看見成群的天鵝和野鴨,葦草隨風搖曳。當地的鄂溫克族漁獵部落至今保留著古老的捕魚、打獵傳統。他們用樺樹皮製作獨木舟,用鹿皮縫製衣服,與森林、湖泊共生共榮。
在根河的原始森林深處,我跟隨護林員巡護林帶。這裡樹木高大、苔蘚遍地,偶有野鹿穿行。護林員告訴我,每年春秋,都會有成千上萬隻候鳥在此停歇。森林深處的夜晚,天上星光璀璨,偶爾能聽到狼嚎和貓頭鷹的低鳴。
我寫下:
“湖水倒映著藍天,
森林孕育著萬物,
這片大地,兼容了草原的豪放與林海的靜謐。”
四、多民族交融的和諧樂章
呼倫貝爾是中國民族融合最典型的地區之一。這裡有蒙古族、漢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語言、服飾、飲食、信仰交相輝映。無論是在海拉爾的菜市場,還是在邊境小鎮滿洲裡,都能看到中俄蒙三國風情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