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當錫林郭勒的遼闊草原漸漸遠去,我懷揣著對草原文明的眷戀,乘坐列車南下,穿越蒼茫的丘陵與河穀,踏進了烏蘭察布。這片內蒙古西部的土地,既有高原的廣闊與風骨,又有草原、農田、沙地、湖泊交織的多元與神奇。這裡是遊牧與農耕交彙的邊疆,是中原與北疆對話的窗口,是我地球旅途上又一處獨特的生命現場。
一、高原初印象:天風獵獵,地闊山平
列車緩緩駛入集寧南站,窗外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和坦蕩的高原。春天的烏蘭察布,萬物新綠,風中還帶著一絲寒意。城市被風雕琢得質樸開闊,道路寬闊筆直,路兩旁的白楊挺立如戍邊的士兵。遠處山丘下,有成片的風車緩緩轉動,像高原上飄舞的風之羽翼。
我走出車站,感受到高原的風從四麵八方襲來,將人的思緒也吹得悠遠。城市雖不算繁華,卻極具秩序與力量。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藏藍色的蒙古包裝飾、漢蒙雙語標牌,還有以“集寧戰役”命名的紀念雕塑,曆史的印記與現代的生機在這裡共存。
我寫下:
“風,是烏蘭察布的名片,
在這裡,人生仿佛也多了幾分遼闊和豪邁。”
二、草原、湖泊與沙地:地理的對話
烏蘭察布素有“河套後花園”之稱。它地處陰山以北、黃土高原邊緣,地貌多樣,既有浩瀚的草原,又有點綴其間的湖泊、沙地與農田。
我首先來到輝騰錫勒草原。這裡海拔較高,空氣清新,牛羊成群,成片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天際,與牧民的蒙古包和成群的羊群同框。五月的草原漸漸蘇醒,陽光下的青草泛著銀光,馬兒悠然吃草。我與當地牧民聊天,聽他們講述風和草的故事。牧民巴特爾帶我走進蒙古包,熱情地招待我喝奶茶、嘗手把肉。飯後,他帶我登上小山丘,俯瞰一望無際的綠海。
離開草原,我驅車來到察爾湖。這裡是高原明珠,也是鳥類的天堂。湖麵波光粼粼,水鳥翔集,湖畔葦草叢生。每當春秋兩季,大批候鳥在此棲息,成為生態攝影師的天堂。湖邊漁民依湖而居,以湖為生,平凡日子裡有著自然最原始的饋贈。
再往北走,是烏蘭哈達火山群。黑色的火山錐、褶皺的岩漿台地,在陽光下如史前巨獸沉睡。地質奇觀下,是大地深處的力量與曆史。這裡的每一處地貌,都仿佛在講述地球的過去與現在。
我寫下:
“草原的遼闊,湖泊的靈動,火山的沉默,
都是高原生命的另一種回響。”
三、邊疆移民:中原與北疆的融合
烏蘭察布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中原與北疆交流的要道。無數次人口遷徙、民族交融,造就了這裡多元而包容的人文底色。
我走訪了集寧老城區。這裡曾是明清時集寧衛、邊防重鎮。老街兩旁,青磚灰瓦的院落與新式樓房交錯,街市熱鬨。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達斡爾族、土族等多民族在這裡共居,形成獨特的“高原市井”。市集上有蒙古族奶食品、回族牛羊肉、漢族麵點、滿族糕點,各種方言、口音交織。每到節日,鄰裡間互送美食,和諧共處。
一位滿族老人給我講起家族故事:清末自盛京遷徙至此,落地生根,見證了城市百年的興衰和融合。她家仍保留著旗袍、龍袍和祖先的照片,每逢節慶,兒孫們便穿上傳統服飾,祭拜祖先,感懷血脈的延續。
我寫下:
“高原的風,吹來不同的麵孔和故事,
也吹成了這裡包容、堅韌的城市性格。”
四、曆史與抗爭:集寧戰役的紅色記憶
烏蘭察布不僅是遊牧和農耕的交彙地,更是抗戰史上的重要一站。集寧戰役紀念館莊嚴肅穆,展館內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件件彈痕累累的武器,訴說著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
我在紀念館門口偶遇幾位中學學生,老師正給他們講解集寧戰役的故事——1946年國共兩軍鏖戰於此,城中百姓夾縫求生,無數戰士血染高原。老師說,正是這片土地的堅強和犧牲,才換來了今日的和平安寧。
館內還有許多反映抗戰、解放戰爭時期民眾支前、婦女兒童救護、民族團結的場景複原。我靜靜站在一麵刻著烈士名字的石碑前,心裡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現實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