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鄂爾多斯那蒼茫遼闊的草原與沙海,我繼續西行,坐上前往巴彥卓爾的列車。窗外的風景漸變,遼闊的高原如畫卷般展開,遠山如黛,雲影浮動。這裡是內蒙古西北邊陲的新興城市,是草原與沙漠交錯的高原明珠,也是我地球之旅上初見卻又令人著迷的一站。
一、邊疆新城:高原上的崛起
初到巴彥卓爾,最直觀的感受是廣闊與新鮮。城市依山而建,高樓林立卻不擁擠,道路寬闊、綠化帶整齊。清晨的風帶著一絲草原的涼意,也帶著城市初生的希望。
我站在城市最高的觀景台俯瞰,四周是無垠的高原與起伏的沙丘,城市的脈絡像新生的血管,正向各個方向延伸。當地的年輕人告訴我,巴彥卓爾是一個融合多民族、承載著移民夢想的城市。它因資源而起,也因開放與創新而活躍。
城市廣場上,雕塑林立,有蒙古馬、胡楊樹、駝隊和礦山鐵鍬,象征著這座新城與自然、曆史、工業和遊牧的千絲萬縷聯係。孩子們在噴泉邊玩耍,老人們聚在長椅聊天,白發蒼蒼的礦工和新來的創業青年在晨光中擦肩而過。
我寫下:
“高原新城,是大地最新的脈搏,
她把希望和青春寫進每一座建築的輪廓。”
二、礦山與綠洲:工業與生態的博弈
巴彥卓爾的興起離不開資源的饋贈。這裡有豐富的煤礦、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是西部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城市郊區的礦山與廠房林立,巨大的井架與運輸帶如鋼鐵森林一般壯觀。
我受邀參觀了一座現代化礦區。礦主是一位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他自豪地介紹這裡的智能采礦、環保治理和生態修複項目。礦區邊上,是一片新種的胡楊林和人工湖,野鴨在水麵嬉戲,成群的麻雀在枝頭鳴叫。
礦區工人宿舍外,有塊專門的“綠地角”,種著本地的野花和草藥。“我們在開采,也在修複,要讓這片土地始終有生機。”礦主笑著說。
我在工人食堂用餐,和礦工們聊天。大家談論的不隻是工資和生活,更關心下一代是否能留在高原、能否看到綠色與藍天。
我寫下:
“鋼鐵與草根並存,礦燈下也有春風。
高原的新城,用汗水和科技書寫人與土地的和解。”
三、多民族交融:生活的色彩
巴彥卓爾是多民族共居的地方。蒙古族、漢族、回族、達斡爾族等在這裡和睦相處。街頭巷尾,各色餐館和商鋪林立,既有蒙古奶茶、手把肉,也有拉條子、清真小吃和西北烤串。
我在一家回族餐館用午餐,老板娘熱情邀請我品嘗她自製的羊雜湯和芝麻饃饃。餐桌上,旁邊的蒙古族牧民、漢族工程師、回族司機談天說地,互相分享自己的家鄉風味和生活趣事。
下午,我去參加當地的民族聯歡節。草原廣場上,蒙古族青年彈起馬頭琴,回族姑娘舞姿翩翩,漢族孩子們在一旁追逐嬉戲。舞台上合唱《草原夜色美》,掌聲和笑聲彙成了高原上最動聽的旋律。
我寫下:
“生活的色彩,不隻在服飾和美食,
更在笑聲、在歌聲、在彼此的包容和善意裡。”
四、草原與沙漠:生命的兩極
巴彥卓爾的自然風光,是草原和沙漠的極致對話。城東是一望無垠的草原,春夏時牛羊成群、野花點點;城西則是連綿的沙丘和胡楊林,風起時黃沙如龍,落日下金光燦爛。
我騎馬在草原上奔馳,草浪隨風起伏,鷹隼在高空盤旋。牧民帶我體驗放牧和擠奶,講述著家族的遷徙與草原上的變遷。傍晚時分,大家圍坐蒙古包外喝奶茶,彈唱草原民謠,火光中映出每個人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