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信仰,是一盞燈,
照亮族群間的道路。
黃河水,滋養著多元與包容。”
四、黃河新城:農業現代化的腳步
當傳統牧歌與現代科技在此地交彙,吳忠的農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來到紅寺堡。曾經貧瘠的沙地,如今變成大片智慧農田。手機終端管理灌溉、無人機灑藥噴肥、太陽能驅動噴灌係統,綠色農業在這裡開出了科技之花。
“你現在看到的這片稻田,十年前連種草都費勁。”農技員小王指著遠方的稻浪說,“但現在,一年三收不是夢。”
我走在田埂上,看著陽光穿過玉米葉的縫隙落在地麵,忽然意識到,人對土地的感情,其實就像農人對雨的等待——不張揚、不熾熱,卻始終深沉。
我寫下:
“現代化的田野裡,
夢想與汗水共同生長。
每一粒稻穀,都是生活的歌。”
五、信仰與家園:古寺、舊堡與新生活
傍晚,我在鹽池高台寺前佇立。
斑駁的廟牆、香火的繚繞、靜默的僧人,時間仿佛凝固。我在一口古井邊洗了把臉,井水清涼刺骨,卻喚醒我一整天奔波後的疲憊與沉思。
附近的烽火台已經殘破,但仍矗立在夕陽下,像一位守望千年的老人,注視著這片鹽堿地上新舊交織的生活。
夜幕降臨,市區廣場燈光亮起。廣場舞、夜攤、街頭樂隊,還有孩子們吹泡泡笑鬨嬉戲。這一刻,我覺得,這座城最動人的,不是它的輝煌曆史,也不是它的鹽與羊,而是它那種從不言棄的生氣。
我寫下:
“家園,是黃河水的溫柔。
是鹽堿地的綠色,
是信仰的光芒,
也是每一個不願離開的夜晚。”
六、夜幕下的黃河:歸途與展望
深夜的黃河岸邊,我獨自坐著。沒有燈,也沒有人。隻有月光,鋪在水麵上,泛著微微漣漪,仿佛整條河流都在輕輕訴說。
我脫下鞋子,讓腳貼在沙地上,感受大地的溫度。耳邊的水聲像母親低語,拍打著我旅途的疲憊,也拍打著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一塊。
我寫下:
“第306章,吳忠,記。
鹽堿地的綠洲,回族的家園。
這是黃河邊上最溫暖的歌。”
下一站,中衛。
我要穿越黃河金岸,走進沙坡頭的黃沙世界,繼續尋找大河與大漠交錯間的人間傳奇。
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