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夜幕下的中衛沙坡頭,星河如瀑。我坐在沙丘頂,聆聽黃河與大漠的低語。今夜過後,我將離開黃河之濱,走向內陸高原深處,去往六盤山下的古城固原。這是寧夏的南大門,是西北高原文明的交彙點,也是曆代兵家必爭、商旅通衢之地。
黎明時分,我乘長途客車踏上旅程。窗外風景由河套綠洲漸漸變為起伏的黃土丘陵,田野中麥浪翻滾,山路蜿蜒,六盤山如一條巨龍橫臥天際。清冽的空氣裡透著草木的清香,心中莫名生出幾分敬畏。
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我鄭重寫下:
“第308章,固原。
六盤山下,古道悠悠,
黃土高原上,人文與自然交響的厚重樂章。”
一、六盤山脈:高原屏障與生命綠洲
固原最引人注目的地理標誌,便是橫亙南北的六盤山。自古以來,這裡是黃土高原與西北大漠的天然屏障,也是南來北往的重要關隘。
下車後,我便直奔六盤山森林公園。山風涼爽,雲霧繚繞,蒼鬆翠柏密布山間。高原上的夏天格外短暫,山腳下已是金黃麥田,山頂卻還有杜鵑花灼灼開放。山路間,溪流淙淙,野鹿和鬆鼠在林間奔跑。導遊小朱笑言:“六盤山是寧夏的綠色心臟,也是西北的生態屏障。”
山間有紅軍小道的遺跡。1935年秋,中央紅軍長征在這裡翻越六盤山,留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壯語。山腰間,刻有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的詩句,遊人紛紛駐足,感受革命曆史的豪情。
我在山頂眺望,雲海翻湧,田野與村莊儘收眼底。六盤山下,生機勃勃,是荒原邊緣最溫柔的綠洲。
我寫下:
“六盤山如一道脊梁,
承載著黃土高原的滄桑,
也守護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二、古道遺韻:絲路要衝與邊塞烽煙
固原自古就是關中通西北、北疆入中原的樞紐。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北線的重鎮,曾有“秦隴鎖鑰、寧夏咽喉”之稱。
我走訪了古城遺址和博物館。固原古為原州,曆代為軍事、商貿重地。館內陳列著出土的陶器、銅器、胡服、漢簡和中亞風格的錢幣。講解員娓娓道來:“這裡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胡漢雜居,商旅不絕。”
城郊的北朝隋唐石窟靜臥山野,壁畫殘影依稀可見佛祖、菩薩與飛天形象。石窟外,黃土牆映著斜陽,一隊駱駝雕塑仿佛正要穿越風沙古道。
在老街巷中,我邂逅了熱情的古玩商販。小店裡陳列著各色玉石、瓷片和古幣。老板指著一枚銅錢說:“這叫‘開元通寶’,曾沿絲路流轉千裡。”
我寫下:
“固原的城牆上,
風吹過胡漢交融的往昔。
每一塊磚,每一條路,
都埋藏著邊關的故事。”
三、移民文化:苦瘠土地上的人間煙火
固原是著名的西海固地區,也是中國生態移民的典範。曆史上這裡地勢高寒、土地貧瘠,民生艱難,改革開放後,大批南方、東部移民來此墾荒建村,為黃土高原帶來了新的血脈。
我探訪了彭陽縣的移民新村。村道整潔,屋舍儼然。村民們在田間勞作,果園裡蘋果、枸杞、馬鈴薯長勢喜人。大棚裡綠意盎然,自動化噴灌係統滋潤著農田。
村頭廣場,老人們拉著二胡,婦女們跳起鍋莊舞。孩子們在操場追逐,歡聲笑語回蕩在山穀。村支書自豪地告訴我:“我們現在靠種地、養牛、打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飯桌上,村民端來熱氣騰騰的羊肉臊子麵,還有用小米熬成的稀飯。大夥兒圍桌而坐,說著家鄉和遠方,臉上滿是笑意。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