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晨曦初現,黃南的村莊還在夢中沉睡。我已踏上駛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高原路途。汽車穿越隆務河、黃河與群山的懷抱,漸漸駛入更遼遠、更純淨的高地。道路兩旁,遼闊的草原鋪展開來,牛羊如珠玉點綴,雪山在遠方巍峨靜立。空氣變得稀薄,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感受到高原的心跳。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落筆:
“第317章,果洛。
雪域源頭,草原牧歌,
這是大地最遼闊的心跳。”
一、黃河源頭:聖湖與雪山的低語
果洛最神秘、最令人敬畏的,是黃河的源頭。當地人稱這裡為“瑪曲”,意為“母親河”。瑪多縣是黃河之源,湖泊星羅棋布,巴顏喀拉山脈終年積雪,河流在山間縱橫交錯,融雪化為清流,最終彙聚成黃河第一滴水。
清晨,我在紮陵湖、鄂陵湖畔駐足。兩湖如明鏡般嵌在群山之間,湖水清澈碧藍,遠處白雪覆蓋的巴顏喀拉山倒映湖中。湖岸邊,風吹經幡獵獵作響,野犛牛與藏羚羊悠然遊走。牧民們用酥油點燃長明燈,向湖水獻哈達、敬酒,口中念誦六字真言,祈福黃河水長流不息。
一位名叫才讓的藏族老人領著我來到瑪曲的泉眼邊,他小心地捧起一把清水灑在經幡下,低聲祈禱。老人說:“黃河從這裡流向萬裡,滋養無數生靈。我們守護著源頭,也是守護著大地的未來。”
湖邊的風很大,吹得人睜不開眼。但此刻的寧靜與聖潔,足以讓人忘記世間的紛擾,感受天地的寬廣和生命的莊重。
我寫下:
“黃河之源,是雪山的淚珠,
是草原的心脈,
每一滴水,都是大地母親的祝福。”
二、牧場生活:帳篷、牛羊與藏族溫情
離開聖湖,我走進果洛的草原牧區。這裡的牧民世世代代與牛羊為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高原夏天,草原如綠毯鋪展,犛牛、藏羊、馬群徜徉在風中,偶爾有雕鷹盤旋天際。
我跟隨牧民才讓一家趕著犛牛前往夏季牧場。帳篷裡燃著牛糞火,鍋裡煮著奶茶,外麵懸掛著晾乾的犛牛肉和自製的奶酪。才讓的妻子卓瑪一邊攪拌著酸奶,一邊與我聊起高原的四季輪轉,講述放牧、剪羊毛、製作奶製品的日常。孩子們在草原上追逐藏獒,女孩們用五彩繩編織手環,老人們轉著經筒,口中誦經。
傍晚,帳篷外點燃篝火,家人圍坐,老人講述著格薩爾王的史詩,年輕人彈唱牧歌。夜空下,草原無垠,天幕低垂,銀河閃爍。那一刻,我感受到藏地牧歌的遼遠與心靈的平和。
我寫下:
“帳篷是家,牛羊是命根,
草原是歌謠,星空是祈願。
這裡的每一天,都流淌著最純粹的溫情。”
三、藏傳佛教與民俗信仰:靈魂的歸屬
果洛,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聖地。寺廟、經幡、瑪尼堆點綴在山口、河畔、村莊。甘德寺、久治寺、班瑪寺等古寺香火不斷,僧侶念經,信眾轉經、磕長頭。每年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藏民彙聚寺院,誦經祈福,熱鬨非凡。
我走進久治縣的一座古寺。清晨,寺院鐘聲回蕩,僧侶身著紅黃僧衣,在法堂辯經、修習。廟宇牆上壁畫描繪著佛陀、菩薩和高原生活。經幡隨風飄動,經輪緩緩轉動。信眾們輪流獻上酥油、青稞、哈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人平安。
與僧侶交流時,他告訴我:“高原的風雪是對心性的考驗,信仰讓我們在困苦中依然溫柔地生活。每一聲念誦,都是對世界的祝福。”
寺院外的小市集,藏漢回土商販共處,賣奶酪、牛肉乾、唐卡、藏香和手工藝品。節慶時,格薩爾王說唱藝人登台,牧民們圍觀聆聽。孩子們學著大人磕長頭、學著轉經,信仰早已融入生活每一刻。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