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布爾津的清晨,我乘著小巴繼續沿著額爾齊斯河西行。窗外的風景慢慢變換,河水時而寬廣,時而湍急,兩岸楊樹林、樺樹林和成片的草甸交替鋪展。遠方的阿爾泰山靜默不語,雪線在晨曦中微微泛著光。每當公路拐入林間,總有牛羊、駿馬在林下覓食,空氣裡滿是青草與泥土的清香。
哈巴河縣,這座中國最西北的縣城之一,就坐落在金山腳下。它是邊疆的前哨、額爾齊斯河的守望者,也是哈薩克、蒙古、漢、圖瓦、俄羅斯等多民族的家園。這裡的春天短暫而明亮,夏天水草豐美,秋天金黃漫野,冬季則長且靜謐如詩。踏入哈巴河縣,我仿佛也走進了新疆北疆最原始、最遼遠的牧歌畫卷。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落筆:
“第339章,哈巴河縣。
金山腳下,牧野人家,
這是邊疆溫柔與遼闊的注解。”
一、額爾齊斯河畔:牧野與邊境的晨歌
剛進哈巴河縣城,額爾齊斯河就在城邊緩緩流淌。河水碧藍,清晨的霧氣在水麵飄蕩,成群水鳥盤旋。哈薩克牧民牽著馬匹來到河岸,為牛羊飲水。偶有漁夫在淺水撒網,圖瓦少年劃著小舟捕魚。孩子們則在楊樹林間奔跑,或追逐野鴨,或撿拾落葉與鬆果。
河邊的林帶縱深數裡,為村莊遮擋風雪。每當夏日傍晚,牛羊歸圈,村婦坐在林蔭下編織地毯,老人們喝著奶茶,講述草原往事。偶爾有邊防士兵騎馬巡邏,和村民打招呼,邊疆的安寧和諧就這樣悄然流淌在每一個晨昏之間。
我寫下:
“額爾齊斯河是生命的紐帶,
每一次水流的轉彎,
都是人們新的歸宿和希冀。”
二、哈薩克牧歌:轉場與自由的生命
哈巴河縣是哈薩克牧民轉場的重地。每年春夏交替,牧群沿著古老的路線遷徙,從冬窩子到夏牧場,穿越草原、森林、河穀和山地。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未曾改變。
我有幸隨一支哈薩克牧隊體驗轉場。晨光中,牧民們收拾氈房、打包家什,馬群、牛羊依次出發。男人策馬護隊,女人帶著孩子坐在馬車上,老人在車尾彈著冬不拉。孩子們騎著小馬,在隊伍前後飛奔。牧隊經過河流時,水花四濺,牛羊嘶鳴,場麵壯觀而溫馨。
夜宿河岸,牧民們搭起氈房,點燃篝火。女主人烹飪羊肉和奶茶,大家圍坐而食。飯後,牧民們彈唱哈薩克長調,老人講述著家族遷徙、牧場傳說、勇士的故事。星空下,牧隊如流動的家園,溫暖又自由。
我寫下:
“轉場,是哈薩克人的史詩,
每一次遷徙,都是對土地和天空的致敬。”
三、邊疆村落:民族共融的煙火日常
哈巴河縣的村落,既有哈薩克氈房,也有漢族土屋、圖瓦木屋、俄羅斯風格的彩色小樓。村頭清真寺、村中學校、合作社、集市和診所一應俱全。集市日,村民們帶來牛奶、奶酪、蜂蜜、魚乾、地毯、皮帽、風乾肉,還有來自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商品。
我在村集閒逛,與哈薩克、蒙古、漢、圖瓦、俄羅斯等多民族村民交談。每個人都帶著草原和河流的豁達,言語中夾雜著多種方言和笑聲。小吃攤上有烤包子、抓飯、烤魚、奶茶和各種家常菜,香氣彌漫。老人們聚在一起下棋、喝茶、談天,婦女們一邊紡線一邊講家鄉故事,孩子們在河邊放風箏。
我寫下:
“村落,是邊地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