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布克賽爾縣出發,車輪沿著戈壁上的柏油路一路南下,身後的牧歌漸遠,前方卻是一片愈發厚重的沙礫之地。我知道,我正駛向一座被火焰點燃的城市——克拉瑪依。
這是一座因油而生、因井而盛的城。它不像喀納斯那樣風景如畫,也不如伊犁那樣繁花似錦,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訴說著中國西部工業化的崛起與命運。從地下千米噴湧而出的石油,改變了這座城市的走向,也在我踏入這裡的瞬間,重新書寫了“沙漠之城”的定義。
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我鄭重落筆:
“第343章,克拉瑪依。
油井、風沙與火焰的合奏,
這是工業之歌,也是邊地脈搏。”
進入克拉瑪依市區,第一眼見到的並不是高樓林立的天際線,而是戈壁中的火炬。那是煉油廠排放燃氣用的明火,如長蛇般纏繞在高高的鐵塔上,晝夜不息。火焰在風中搖曳,仿佛在向人類低語,又像在與天抗衡。
城區道路寬闊整潔,規劃如棋盤,極具現代氣息。這裡沒有明顯的市井喧囂,更多的是一種秩序感與沉穩感。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油氣味,卻不刺鼻,反而讓人明白,這座城的心臟正跳動於地底之下。
我入住在“油城賓館”,牆上掛著一張老舊的照片:1955年,第一口油井噴湧時,工人們興奮地擁抱在一起,背後是一望無際的黃土與鹽堿灘。
那一刻,我心中忽然浮現出一個畫麵——戈壁深處,黃沙掩埋著時間,石油如同沉睡的黑金,被一代代人從地底喚醒。
我寫下:
“克拉瑪依,是一座被點燃的城市。
它不靠湖泊山川生長,
而是靠人類意誌,將沙漠變成家園。”
我前往位於城市北郊的“黑油山”,這塊外表並不起眼的戈壁高地,是克拉瑪依最初的名字由來,也是中國石油工業神話的起點。山體黝黑發亮,地麵滲出黏稠的原油,細細嗅之,有一股濃烈的天然石油味。
導遊老李是一位曾在油田工作三十年的退休老工程師。他指著腳下的裂縫說:“五十年代,這裡是探明克一號油井的地方。那時我們住帳篷,吃饢就鹹菜,但每天都盼著油柱噴起的那一刻。”
我順著他手指望去,遠處仍有幾座老式井架矗立,其間間或傳來轟鳴聲。工人身著橙色製服,在烈日下檢查設備。看似普通的勞動,卻像在參與一場與地心對話的儀式。
老李指著腳邊的一塊黑油石,遞給我:“這就是我們的財富,也是一種信仰。”
我捧起它,黑亮如墨,沉如鐵石,心中不由肅然。
我寫下:
“石油,不隻是燃料,
它是深埋地底的沉睡之詩,
被人類用鍥而不舍的手一寸寸喚醒。”
克拉瑪依是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地級市之一,但出城不過十分鐘,便可直達荒原與沙海。油田以外,大片的荒漠、鹽堿地與雅丹地貌悄然鋪展,像是大地的原初模樣。
我租了一輛越野車,獨自驅車前往“烏爾禾魔鬼城”。沿途無人,風聲如刃,天地間隻剩岩石與光影。魔鬼城的風蝕地貌在夕陽下呈現出金紅之色,如神殿殘垣,也似遠古巨獸的骨架。風穿行其間,發出低沉如嘯的聲響,難怪當地人稱其為“鬼哭之地”。
我站在一處高台,環顧四野,天地渾然,心無雜念。城市在此刻仿佛遙遠,而我,則如一粒沙塵,隨風在天地之間遊走。
我寫下:
“沙漠不是寂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