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瑪納斯,水不再是暴躁的力量,
而是溫順的共生之源。”
瑪納斯,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縣。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錫伯等數十個民族在此紮根,尤其在農業生產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瑪納斯鎮南的“紅柳渠村”,我走入一個哈薩克與漢族混居的村落。兩邊農戶隔渠而住,卻共用一條機井、一片田壩、一所小學。中午時分,我受邀在一戶回族大叔家吃飯,桌上是烤包子、抓飯與漢式菜湯,院子裡鄰居們你來我往,孩子們嬉笑追逐。
大叔說:“我們在一條渠邊種田,吵過水,爭過肥,但年年都還是要一起吃瓜果、喝酒茶,日子就是這樣打磨出來的。”
我聽著他們的閒話家常,忽然明白:這片綠洲真正的奇跡,不隻是種得出葡萄與麥子,而是長出了人與人之間的耐性與信任。
我寫下:
“瑪納斯的土地,
不僅耕出五穀,更耕出包容。
在這片綠洲上,民族不是差異,
而是共飲一渠水的情誼。”
黃昏時分,我走在一條鄉村田埂上,腳下是軟泥,身旁是葡萄藤的影子與麥田中飄起的煙霧。夕陽正緩緩墜入西山,最後一縷金光灑在水渠上,閃出溫潤的波光。
村落炊煙升起,摩托車從田頭駛過,留下一串短促的汽笛聲。遠處清真寺傳來傍晚禱告的輕誦,孩童的叫喊從葡萄架下傳來,狗吠聲在夕光中悠長地回蕩。
我站在水渠橋上,望著整個綠洲沉入夜色,仿佛世界隻剩下這片柔軟的呼吸。
我寫下:
“瑪納斯不是奇跡的象征,
它是一種人間溫度,
在水與泥之間,
在田與藤之間,
在春耕與秋收之間,悄悄流淌。”
第二日清晨,我再次踏上旅程。下一站,將是呼圖壁縣——一個曾是天山北麓戰略咽喉之地,也是一片正在崛起的農業與輕工業融合之地。
我回望瑪納斯,綠意連綿,水渠流動,農人身影如織。它不像旅遊勝地那般張揚,卻讓人深深紮根於一種“真實”的感受之中。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寫下:
“第350章,瑪納斯縣,記。
綠洲、葡萄、灌渠與人心,
這是農業與文明的交響,是乾旱與希望的擁抱。”
下一站,呼圖壁縣。
我要走進草原與農田交錯之地,看一座小城如何延續北疆的呼吸節奏,在新與舊之間,找到屬於它的節拍。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