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這世界上有哪座城市能將夢與曆史縫合在一起,那麼撒馬爾罕必居其列。在翻開地圖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僅僅是一個詞:絲綢之路。
但當我真正踏入撒馬爾罕的土地,腳下塵土輕揚,陽光照在古磚老牆之上,我忽然明白:這不僅是絲綢的驛站,更是一座埋藏著文明流光的心臟。
清晨,我站在雷吉斯坦廣場中央。
三座神學院如同靜默的詩篇,佇立四方。蔚藍的穹頂如夜幕傾覆,磚上的花紋如星軌旋轉。廣場仿佛天文台,又仿佛一首建築的長詩。我閉上眼,呼吸微顫。
有人在遠處低聲講經,也有人在默誦古蘭經,那聲音仿佛從地層深處傳來。我仿佛聽見幾百年前的學者,在石柱之間議論天文與哲理。
烏魯伯克神學院,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它的主樓正中懸掛著一塊古老的天文圓盤,仿佛時間的眼睛。帶我參觀的是一位名叫米爾紮的老者,他的眼中藏著星辰。他輕聲告訴我:“這裡不僅是祈禱之地,更是仰望之地。”
我們繞行至一處偏殿,那是當年的天文講堂。牆上殘存的天象圖紙猶在,地上擺放著一塊被撫摸得光亮的大理石觀測平台。米爾紮撫著那石麵低語:“這是我們祖先描繪宇宙的地方。”
而在偏殿外,有一塊嵌入石縫的木匾,上頭鐫刻著一句古語,大意為“當你抬頭看星辰時,星辰亦在看你”。那一瞬,我感到一股超越語言的溫柔,從天幕之下傾瀉而下,浸透心底。
我點頭,在《地球交響曲》上寫道:
“撒馬爾罕不是被時間遺忘的城市,而是時間選擇停留的港灣。”
離開廣場後,我前往帖木兒的陵墓——古爾·埃米爾。
青金色的圓頂如王冠般罩在這位征服者的沉睡之上,殿內極其肅穆,每一道磚縫都仿佛在傾訴。
在石碑前,我久久凝視那無字的碑麵。那不是為帖木兒而設,而據說是一位無名詩人的紀念。
“為何無字?”我低聲問。
米爾紮答:“他用一生寫詩,他的墓,不需再寫。”
我默默俯身,雙掌貼地,那一瞬,竟淚意上湧。人類的悲喜、征戰、思念與信仰,都濃縮在這片沉靜的土地上。
在陵墓後的隱蔽廊道裡,我發現一塊青石上刻有模糊的行文,雖難辨其意,卻能感受到其中的旋律感。我輕觸其紋,寫下:“詩人不言,因他已把靈魂揉進撒馬爾罕的每一粒塵埃。”
走出陵園,我回頭望見穹頂上的光在雲縫中折射出淡藍光芒,那一瞬,我仿佛聽見沉默也會開花。
中午,我走入撒馬爾罕最古老的市集——巴紮。
這是城市的肺,湧動著最原始、最真實的呼吸。
地麵是古老的石板路,邊緣已經被無數腳步磨出光亮。香料堆疊如山,顏色從金黃到猩紅,氣味濃烈卻不刺鼻,像是一位熱情的主人在用香氣邀請你入座。
我買了一杯酸奶,坐在角落。一位白胡子老人向我走來,送我一顆杏乾:“你從哪兒來?”
“從中國。”我答。
他點頭:“很遠,也很近。你的祖先也許也走過這裡。”
我微笑,他將手搭在我肩上:“帶走這裡的顏色,彆忘記。”
我望向他攤位上那塊手工地毯,中間繡著八角星與卷草花紋。“這是我妻子年輕時織的。”他說,“她已經去世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