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磬將魏煥的回信送了出去。隨後,吳巨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從懷中取出一封信。近來收到信的人還真不少,有魏煥、張管家,甚至子楚也寫了一封信。信中,子楚代表秦王和秦國感謝了吳巨與醫家的幫助,並承諾疫病和平定合縱後會與吳巨相聚言歡。
不過,這封信有些特彆,是章邯先前交給他的,來自呂凝。因此,吳巨特意找了個無人的時刻才拆開閱讀。
吳巨坐在院子的竹椅上,享受著午後陽光的溫暖,然後打開信件。
信中滿是或深或淺的關懷話語,問吳巨在函穀關是否一切順利,疫病是否嚴重,他的身體狀況如何,是否受到疫病的影響。接著是一些叮囑,語句雖然瑣碎但充滿溫柔,讓吳巨感到十分暖心。
呂凝本就對吳巨獨自前往洛陽心存擔憂,後來得知他因韓魏邊境封鎖無法成行,隻能留在函穀關內時,雖稍感寬慰,卻又擔心他可能遭遇的疫病。不曾想,這次百年難遇的疫病還是發生了。
吳巨看著信中的內容,內心有些愧疚。剛表白完就選擇遠行,這讓他覺得自己像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他拿起紙筆,望著呂凝的信,反複思考卻遲遲沒有動筆。並非他冷漠,隻是不善言辭,尤其是表達情感時更是如此。
不經意間,手中的毛筆已在紙上留下一個小黑點。吳巨沉默了一會兒,突然有了主意,順著那個黑點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最後添上“安好,勿念”並署名。
讀過自己的信後,吳巨滿意地笑了笑,隨即陷入倦意,不久便沉沉睡去。
魏磬回來看到吳巨在院中竹椅上熟睡的模樣,取來一條毛毯為他蓋上。轉身之際,她注意到桌上尚未乾透的信。
“君問歸期未有期……何當共剪西窗燭……”
魏磬念完整首詩,略加思索便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沒想到師父還會寫情詩呢。”魏磬瞥了瞥身旁熟睡的吳巨,輕蔑地挑挑眉。
一天後,遠在鹹陽的呂凝收到了吳巨的回信。
呂凝拆開信封的第一刻,就看到了熟悉的瘦金體字跡,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首詩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呂凝讀完後,心跳加速,臉頰泛起紅暈。
雖然不清楚吳巨為何引用巴山夜雨,但詩中流露的思念之情顯而易見。
這首詩簡潔卻意境深遠。
“這首詩和吳卿以往的作品截然不同,他其他的詞作辭藻華麗,但這首詩樸實無華,卻極富美感。”鹿竹托腮說道。
懷夕笑著搖晃呂凝的肩膀:“吳卿可是想與你共剪西窗燭呢。”
“彆胡說。”呂凝臉紅耳赤,將信紙貼身收好。
不久,吳巨寫情詩贈呂凝的消息在鹹陽城迅速傳開。
吳巨流傳下來的作品寥寥無幾,除這首《夜雨寄北》,還有《水調歌頭》和《將進酒》。
這兩首詞堪稱當代佳作,他的創新風格也得到了薑堪、荀子等文壇大家的認可,吸引了眾多追隨者。
對於這首風格迥異的七言詩,所有人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待嫁的少女們視其為珍寶,每日誦讀,寄托對愛情的向往。許多文人雅士更是爭先恐後想一睹吳巨的新作。
尤其在無拘酒肆,幾位醉酒的才子喊著即便踏破門檻也要在有生之年親眼見到吳巨的手跡。
不過,他們隻是酒後狂言罷了,可不敢真的嘗試。畢竟那是相邦府,可不是誰都能隨便進入的地方,若真去,怕是會被守衛亂棍打出門。
吳巨雖未能實現踏破門檻的決心,但他與呂凝的愛情因一首詩而廣為人知。一個是醫界泰鬥,一個是名門閨秀,兩人初遇於岐山,他治好了她的頑疾,也因此奠定了他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後來從岐山到鹹陽,二人喜結良緣;再從鹹陽到函穀關,雖兩地分隔,卻以詩互訴衷腸。這段佳話迅速傳遍鹹陽,乃至整個秦國,讓不少青年男女為之動容。儘管口耳相傳的故事有所修飾,但核心情節未變。特彆是人們知曉吳巨寫下情詩時正忙於函穀關內的防疫工作,這更贏得大家由衷的祝福。
吳巨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夜雨寄北》在秦國掀起巨瀾,幾乎被視為公開示愛的先例。之後的日子裡,他全身心投入到疫病救治中,不分晝夜地忙碌。醫者們也團結一致,各儘其責,無論是煎藥、消毒還是護理病患,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古語雲:“苦儘甘來”,經過初期的努力,如今的工作漸入佳境。吳巨的防疫指南遍布函穀關內外,軍隊已將勤洗手、戴口罩等常識銘記於心。軍營本就紀律嚴明,加上科學防控與多次大範圍消毒,新確診病例顯著下降。
每位染病的士兵隻要稍有異樣,就會被同伴舉報,隨後整個隊伍會被送往隔離區進行檢疫。進入病房分配床位後,後續事宜無需他們操心,醫生會定時送來每日三餐的藥物和食物,並定期體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儘管持續高燒、腹痛,渾身無力,但病房裡的病友互相閒聊打趣,日子倒也不算無聊。待病情痊愈後,會被移至隔離區的“觀察區”待上一周,確認無異常後,便可回歸函穀關,繼續服役。
那些抱怨訓練辛苦的士兵重回軍營後的牢,與醫者無關。
數日後,起初數萬感染者的人數逐漸減少,直至降至可控範圍,標誌著函穀關抗疫工作的圓滿成功!
“多謝吳大人救命之恩!”一名治愈的士兵向吳巨道謝,感激涕零,行禮後離去。
望著士兵漸行漸遠的身影,吳巨感歎:“又少了一人患病,距離結束更近一步。”
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夜晚的隔離區已聽不到痛苦的呼喊,顯得有些安靜。
這種安靜令人欣喜,意味著患者數量正在減少。
青黴素的效果超出預期,患類風寒者寥寥無幾,首批作為實驗品的青黴素剛好夠用。若無意外,確實讓吳巨感到意外,他原以為會短缺,因此緊急生產了第二批,預計不久後可完工。
若情況樂觀,最後一批患者將在明日轉入觀察區,這也意味著疫情即將結束。
“是不是很有成就感?”身旁的魏磬問道。
“嗯,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一樣。”吳巨答道。
"這些比喻真是亂七八糟。"魏磬皺眉歎氣。
"彆糾結了。"吳巨說道:"疫情快要結束了,不少無事的醫者準備離開。我和蘇長老商議後決定辦場慶功宴感謝他們,你等會幫我通知下去。"
"好的。"魏磬點頭答應。
"另外,幫我整理出一份參與抗疫的軍中醫者的名單,再弄一份所有參與抗疫醫者的名單。"吳巨稍作思考後補充道。
"嗯。"魏磬點頭離去。
吳巨回到函穀關,向呂不韋借了幾名原本修繕城牆的石匠,隨後帶人直奔深山,帶回一塊近兩人高的巨石。
有人好奇詢問用途,他隻笑著搖頭表示保密。
數日後,函穀關內聚集了所有醫者,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
吳巨罕見地穿上正裝,身著白衣如雪,頭戴銀冠,腰間掛著藥囊。
他站到眾人麵前,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
"很高興見到各位!此次疫情百年難遇,但因大家齊心協力,曆經多日奮戰,已成功治愈五萬五千名患者,這份功績堪稱空前絕後。我以醫家魁首之名,向大家致謝!"
吳巨向人群深深一揖。
接著,呂不韋也發言:
"我以秦國相邦身份,代表秦國、未能到場的大王、函穀關將士及秦國百姓向各位致謝,沒有你們,函穀關和秦國不會有今日的安寧!"
"我以秦國上卿……"
"我以秦國將軍……"
"我以醫家長老……"
"我以醫家執事……"
醫者們聽後深受感動。
台上致辭的人全是醫家或秦國高層,若非這次疫情,他們恐怕一輩子都不會見麵。
人群中有些議論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