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臉色柔和下來,微微點頭。
“周王打算聯合各國的事您應該聽說了吧?最近秦、韓、魏三國都爆發了疫情,尤其是函穀關,那裡疫病最為嚴重。吳師前往函穀關,率領醫家的醫者們,不僅治好了數萬名病人,還研發出一種能治療新型疾病的藥物。”韓非說道。
“救濟百姓,造福蒼生,這是大功德啊。”荀子點頭稱讚,隨即關心地問,“韓國的疫情如何?”
他知道韓非出身韓國,雖身處楚國,卻始終牽掛著故國的安全。
“很嚴重。”
韓非的表情更加嚴肅:“不過韓國的醫家已經有所行動,我也給吳師寫信請求援助。他回信表示,韓魏兩地疫情比秦國還要嚴峻,這就是所謂的‘合縱’帶來的災難,波及無辜。他表示會儘快前往韓魏兩地,為兩國患者提供藥物。”
荀子點點頭,似乎在思索吳巨提到的‘合縱’之禍殃及池魚的道理。
“師父,這是吳巨的話。”韓非暫時放下韓國事務,隨即遞過一張小紙條。
“僅一句話就讓你如此重視,看來其中定有深意。”荀子挑挑眉。
“您一看便知。”韓非笑著說。
荀子展開紙條,隻見上麵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
荀子吃了一驚,反複揣摩這句話許久,才讚歎道:“吳巨子果然頗具儒家風範。”
“確實如此。”韓非附和道。
若不是韓非提前解釋,荀子或許會以為這是孔子、孟子、曾子或顏子這些儒家先賢所說的話。
“心係天下,這位吳巨子無疑是一位真正的醫者,無論醫術、心性還是其他才能,都堪稱當代佼佼者。”荀子感慨道。
他還有一句話沒說出口,就是他突然覺得吳巨有些像自己。
荀子雖屬儒家,但其學問融彙多派精華,尤以法家風格突出,主張“禮法並重”。這種獨特的理念使後人對他是純正儒家的身份產生疑問。
他的學術被稱為“之術”,韓非與李斯所學亦源於此。
近日,荀子聽聞吳巨說過“君似舟,民若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及“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句話與荀子的部分思想不謀而合,讓他覺得這位醫家領袖對治理國家頗有見解。如今再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讓荀子對吳巨心生認同。
韓非遞上兩首新作,《夜雨寄北》與《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荀子讀完《涼州詞》後讚歎:“好詩!身處函穀關,此詩恰如其分,隻是七言形式略顯奇特。”
接著,荀子拿起《夜雨寄北》,瞥了一眼便驚訝道:“又是七言,這位醫家魁首似乎特彆偏愛七言,對韻律造詣頗深,這些詩句非常成熟。”
“既然能創新詞體,吳師對韻律定是駕輕就熟。”韓非說道。
荀子點頭,仔細閱讀《夜雨寄北》,忽見蒼老的麵容浮現一絲驚異,“這是情詩?”
“嗯,據說吳師寫給呂相之女。”韓非輕咳一聲。
“哈哈哈哈哈哈!”荀子放聲大笑,韓非一時愣住,以往印象中師父嚴肅寡言,尤其在麵前鮮露笑容。
笑聲致使其劇烈咳嗽,臉色泛白,荀子這才止住,說道:“徒兒,我已年邁,不複年輕時對情詩感興趣,但此詩的確佳作。”
“確實如此。”韓非撓撓頭。
荀子再次審視兩首詩,突然低聲自語:“既如此,那就收錄他的所有詩詞吧。”
“啊?”韓非愣住,隨即意識到荀子所指為何。
多年前,荀子在稷下學宮時,學術成就備受世人推崇,他曾立誌要編纂一部《後詩》,以補充《詩經》。《後詩》旨在收錄近百年來的優秀詩作,使之流傳後世。
然而,這一計劃因荀子離開學宮而擱置。韓非曾詢問原因,荀子坦言四言詩佳作稀少,加之自己健康狀況不佳,難以完成這項工作。
“你是否想重新開始《後詩》的編纂?”韓非興奮地問道。
“隻是試試看罷了,也許這件事會落到你和蒼兒身上,我不一定能堅持到最後。”荀子回應道。
“不,這並不重要,咱們不談這個。”韓非急忙搖頭。他深知師父身體虛弱,疾病纏身。
“薑堪提倡五言詩,已有多篇佳作問世;而吳巨開創詞道,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有了這些,《後詩》就有了基礎,可以著手進行了。”荀子說道。
韓非聽後十分激動,沒想到荀子竟因吳巨改變了主意。
“太好了!隻要師父願意,定當追隨左右!”韓非表態。
荀子點頭微笑,注視著桌上的詩句和兩首詩,沉思其中的深意。
第154章合縱策略宣告失敗周王無力回天
合縱戰略徹底失敗。二十萬大軍慘敗,震動天下,七國陷入恐慌,各諸侯自保心切。
韓魏損失慘重,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燕趙楚三國更是徹底放棄合縱,精銳部隊解散,局勢趨於平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合縱未及實施便告終結。大戰結束後第三日,秦王子楚派大臣馮去疾、馮劫、王綰等人前往韓魏,商討退出合縱事宜。
這三人皆為秦國重臣。途徑函穀關時,呂不韋在關中設宴為他們送行。
“見過呂相,見過各位將軍。”馮去疾率領眾使者向呂不韋等人行禮。
“見過吳卿,多謝您的幫助。”馮去疾轉向旁邊的吳巨鄭重行禮。
吳巨微挑眉毛,他對馮去疾等人有所了解,但並不算熟悉。這三人後世也有記載,在曆史中皆有所成就。
王綰身為文官,與呂不韋關係密切,屬於呂不韋一派。他在秦始皇時曾擔任丞相,足見其才能。
馮去疾與馮劫,一人主文,一人主武。曆史上,馮去疾曾為右丞相,馮劫任禦史大夫,可見其才。
二人同姓馮並非偶然,他們是表兄弟,乃上黨郡太守馮亭的後人。長平之戰因馮亭獻上黨郡給趙國而起,他也因此喪生。馮亭的後代分散各地,馮去疾和馮劫則到了秦國。
他們在朝中與韓國外戚關係密切,因馮亭是韓國臣子,他們難免受到牽連。不過,他們行事謹慎,雖親近韓國卻並不依附某一方。
至於為何派這對兄弟出使韓魏,隻有子楚心中明白,旁人不得而知,或許韓國背景是一個因素。
“要謝我嗎?”吳巨挑眉問道。
“當然,若非您妙手回春,治愈關中將士,便不會有今日大勝,我們也無處施展。”馮去疾笑道。
“原來如此。”吳巨微笑道:“不必謝我,該謝的是醫家的遷萬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