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楚在宮中設宴款待眾將,直至日落賓客方散。
呂不韋醉醺醺地回到相邦府。剛進門,女兒呂凝便急忙上前,幫他遞茶、倒水,還主動為他捶背。
“以前你可沒這麼殷勤啊,有什麼事就直說吧。”呂不韋半眯著眼,愜意地享受女兒的服侍,心裡十分滿足。
“父親,吳巨似乎還沒回鹹陽?”呂凝忽然問道。
呂不韋睜開一條眼縫,歎了口氣:“沒有。”
“為何?”呂凝疑惑不解。
“韓魏兩地疫情仍未結束,甚至可能加重。吳巨應韓王、魏王之邀,前往兩地協助平息疫情,救治病人。”呂不韋說完又閉上眼睛,繼續自言自語。
“原來是這樣……”呂凝雖有些失落,但也明白吳巨此行的重要意義。
呂不韋察覺背後捶背的力量漸輕,睜開眼時,發現呂凝早已跑遠,隻留下一句:“父親您休息吧,我去叫人來替您捶背。”
“你這逆女!”
呂不韋氣得胡須直翹。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無奈道:“真是女大不中留啊。”
……
再說回周國。
吳巨抵達洛陽的消息讓韓魏兩地的醫者深受鼓舞,他的抗疫方法迅速得到傳播並逐步實施。一批批青黴素通過快馬運往周、韓、魏三國各地,分發到每一位患者的手中。
青黴素的療效立竿見影,短短幾天內,原本嚴峻的局麵得到了扭轉,患者們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希望。
這些天,吳巨在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以及韓魏部分城邑間行走,目睹了患者康複的喜悅,也看到醫護人員因連續奮戰而暈倒,更親眼見到因戰亂和瘟疫導致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慘狀,同時也見識了王公貴族的醉生夢死、閉門不出。
冷靜反思這段經曆,吳巨從岐山到鹹陽,再到函穀關,直至洛陽,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力,遠非史書中寥寥數語所能描述。
這些所見所聞,讓吳巨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自平王東遷以來,春秋戰國已曆經五百年亂世,周王室日漸衰微,各諸侯紛爭不斷,百姓顛沛流離,苦難深重。
這些經曆更加堅定了吳巨的一個信念:唯有統一才能結束亂世。
……
在新鄭附近的患者集中隔離區,吳巨前來視察。
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戰國時期的官場尚無太多虛偽的形式主義,在他到來之前,這裡沒有刻意擺出虛假的表麵功夫。
醫者專注於救治病人,樸實無華,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玩弄這些把戲。
吳巨緩步走進隔離區,短短幾天內,這裡的麵貌已煥然一新。
過去,這裡氣氛壓抑,患者終日沉浸在痛苦與絕望中,醫護人員也深受影響。
如今,看到患者三三兩兩坐在帳篷前,有說有笑,就能感受到巨大的變化。
看著這一幕,吳巨心中充滿滿足和欣慰。
“感覺如何?”他向正在聊天的患者喊道。
“很好。”那些患者雖不認識吳巨,但知他是醫界領袖,更是救治他們的藥的製作者,視他為再生父母,笑著恭敬回應。
“那便好,覺得冷就進屋,外麵容易受寒。”吳巨點頭後便離開。
“那是誰?看起來很年輕。”一位前幾天病重、神誌不清的患者好奇地問。
“你竟不知他?”旁邊有人答,“我們吃的藥就是這位吳大人研製的,救了十幾萬人呢!”
“不止如此,聽說口罩也是他讓人做的,而且這些藥和口罩都以成本價賣給國家,幾乎沒賺什麼錢。”
“我還聽說,他不僅不賺錢,還自己掏腰包,給一些窮苦病人買了過冬衣物和食物。”
大家紛紛議論,話語中滿是對吳巨的崇敬與感激。
這些日子,吳巨每到一座城鎮或患者隔離點,都會被百姓和患者深深愛戴。
這些普通民眾或許不懂吳巨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但他們明白正是他拯救了他們的性命,因此對他極為尊敬。
“看到這些患者恢複健康,內心確實很有成就感。”吳巨感慨。
魏磬和章邯點頭。
作為醫者,看到患者康複,心中自然會感到滿足。
章邯雖非醫者,但他身為將領,與吳巨一同來到底層了解患者狀況,也感到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平和許多。
“天色已晚,咱們走吧。”吳巨說道。
三人正要走出隔離區時,一名婦人迎麵而來。
章邯警覺地站到前方,手輕觸腰間長劍。
婦人忽然跪下,朝吳巨連連叩首。
“多謝您的救命之恩!”婦人流淚說道,俯身拜謝。
吳巨一愣。
婦人抽泣著繼續說道:“若非您相助,我家男人和孩子就要死了,這個家也就完了!”
婦女的行為立刻引發了其他人的響應。原本猶豫著不知如何開口的患者也陸續上前。片刻之間,半個隔離區的患者聚集過來,圍成一圈站在吳巨周圍。
“吳大人救了我的命!”
“多謝您的救命之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來生願為您做牛做馬!”
“吳大人,不知該以何物報答您,這是我家中的一些雞蛋,請您收下。”
“吳卿,我的姐姐剛滿十六,聽聞您的事跡後深感敬佩,但又羞於啟齒,讓我代為詢問,您是否需要妻妾,若不便,可考慮讓她做您的侍女。”
吳巨眉頭緊鎖,這些人的話讓他十分頭疼,“你姐姐不適合,我家女兒才十四歲,正好合適。”
“我家兒子也可以!”
“甚至可以做仆役。”
吳巨稍稍放鬆下來。
待四周安靜了些,魏磬上前扶起那名婦女,吳巨輕咳一聲道:“諸位請起,無需如此多禮。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治病救人是醫者的職責所在,婚事就不必提了。”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韓魏疫病得以緩解,功勞不隻是我的,更有無數醫者默默付出,他們的貢獻同樣重要。”
看著患者們熱切的眼神,吳巨接著說:“寒冬已至,新年將臨。若真要感謝我,那就請好好配合治療,早日康複,讓這些醫者能與家人團聚,共同度過一個祥和的新春佳節。”
話音落下,吳巨微笑示意,轉身向外走去。患者們自覺讓出一條路,目送著他離去,目光久久未移。
第165章荀子來信談及《後詩》
幾日後,吳巨結束巡查返回洛陽。
洛陽依舊保持著往日的模樣,雖未能完全恢複昔日的繁華,但在醫家的努力下,街巷間的人氣逐漸增多,不過每個人都佩戴著官府統一配發的口罩。
回到魏煥府邸。
吳巨洗淨一身塵埃,坐於桌案前,翻開新到的幾封書信。
其中一封來自蘇長老,信中提到秦國疫病形勢穩定,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並詢問韓魏兩地的疫情狀況及是否需要秦國方麵協助。
吳巨回信說明了韓魏的情況以及自身近況。
另一封信,署名為荀況?
荀子?!
吳巨滿臉驚訝,展開信仔細閱讀。
信中,荀子問候吳巨,並高度評價他救治秦韓魏三國疫病的功績,稱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展現了知行合一的美德。
荀子的信措辭莊重,洋溢著儒家禮節,讓人聯想到一位白發矍鑠、神情嚴肅的長者。
寒暄過後,荀子表明寫信目的。
他打算編纂《後詩》,作為《詩經》的續篇。
曆史上多位儒家先賢曾修訂《詩經》,尤其是孔子及其。早年荀子亦參與此事,如今他卻萌生了創作續作的想法。
荀子在信中解釋原因,一是稷下學宮祭酒薑堪等學者提倡五言詩,近期佳作頻現;二是吳巨開創了詞,廣受文人推崇,在七國掀起新潮流,詞已成重要文體。
《後詩》主要收錄五言詩與詞。
荀子認為《詩經》多為四言詩,直接加入新體裁不合時宜,因此構思《後詩》,這一提議獲得不少儒者讚同。
荀子寫信給吳巨,有意收錄其詩詞,包括《水調歌頭》、《將進酒》、《送友人》、《涼州詞》、《夜雨寄北》。這五首詩是吳巨流傳於世的全部作品,荀子一首未漏。荀子眼光極高,他在編輯《後詩》時,召集眾多儒家學者,在七國範圍篩選,一年內能呈到他麵前的作品不過百首,最終入選的僅幾十首,標準極為嚴格。通常一人兩首入選已屬不易,吳巨卻有五六首被選中,這是因為他的每首詩詞皆堪稱精品,哪怕去掉一首荀子都會心疼。
看完信後,吳巨回信表示欣喜。他好奇荀子為何會主動收錄自己的詩,或許是因韓非常在荀子麵前提起他。吳巨很樂意自己的詩詞能收入荀子的著作中,這百益而無一害。然而五首詩全被收錄還是讓他有些意外。仔細想想也合乎情理,因為這些詩都出自幾位頂級詩人之手,即使放在戰國時期也依舊令人讚歎,深受文人喜愛。此外,吳巨正考慮如何推動自己統一諸子百家的目標,而荀子的信件無疑提供了助力。自吳巨成為醫家魁首後,任務進度一直停滯,荀子的信恰似及時雨。曆史上從未有人同時成為兩家學派的魁首,吳巨若邁出這一步,難度可想而知,但荀子的來信讓他看到了希望。
荀子是當今儒家中威望最高的,無人能及。他曾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相當於後世的校長,是學宮中最資深的宗師。他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深受學子敬仰。
儘管他因學術成就、地位和資曆無可動搖,卻因遭人陷害辭去了祭酒職位。他不願受爭議,便離開齊國,赴楚國任蘭陵縣令。後因遭非議,轉投趙國,被任命為上卿,僅次於丞相。後來,他又應楚國令尹春申君之邀重返楚國,再次擔任蘭陵縣令,如今隱居於此,潛心著述。
儘管荀子提出的禮法並重的思想與儒家主流有所偏離,引起部分學者質疑,但大部分儒家仍對他保持尊重,認為外人不應妄加評判。吳巨回信對荀子的讚譽表示謙遜,並同意收錄其詩詞,同時表達了希望日後能當麵請教的願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寫完信,吳巨交由信使送往楚國蘭陵。
當晚,吳巨正在書房寫字,魏煥來訪,兩人交談後各自離去。深夜時分,吳巨察覺到房外有異樣動靜,隱約感到一絲殺氣。他起身走到桌前,拿起一把長劍戒備。
一聲輕響,吳巨握住劍柄,緩緩拔出。
下一瞬,吳巨察覺到異樣,臉色驟變,轉身回到桌案後,用長劍挑起一角桌案擋在身前。
嗖嗖嗖!
密集如蜂群的箭矢破空而至,卻被吳巨用作擋箭牌的桌案儘數擋住。
箭雨過後,吳巨瞥了一眼被射得千瘡百孔的桌案,上麵的幾張今日新寫書稿也已支離破碎,白費了功夫。
此刻無暇多想。
吳巨持劍來到門前,側耳傾聽。
門外,一群黑衣人交換眼神,將武器藏於身後,快速接近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