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巨停下筆。
眾人立刻安靜下來,期待吳巨的指導。
“你們擋住光線了。”
“……咳咳”
眾人交換眼神後讓出一條縫。
吳巨無奈,覺得自己像被罰抄的學生,周圍全是監視他的老師。
看到吳巨繼續書寫,眾人看向竹簡,專注地盯著。
吳巨首先寫下的是膠囊。
“用牛骨、羊骨、鹿骨等動物骨骼,放入鍋中煮沸,待膠質完全析出後,撈出骨頭,用大火收汁,熬至粘稠的膠狀,取出一半,加入可食用色素攪拌均勻,倒入模具定型,冷卻後即可使用,可用來包裹藥粉,有助於加速吸收和保持藥效。”
眾人見此略顯失望。
膠囊如今被視為醫家的新方向,它摒棄了舊式黑色外殼,以雙拚色設計、時尚造型以及入口不苦的特點成為流行趨勢。然而,關於其製作方法,吳巨早前在函穀關已有提及,並非難以理解,因此並非眾人關注的重點。
接下來是口罩。再之後,吳巨在這次疫情中提出的防疫理念與方法也被詳細記錄下來。但這些內容顯然不是眾人期待看到的。
眾人麵麵相覷,感歎吳巨的無私精神。無論是膠囊還是口罩,都是炙手可熱的東西,特彆是口罩,七國之中許多人對此垂涎三尺,但吳巨毫不猶豫地將其列入醫家經典,令人欽佩不已。
就在眾人感慨之時,吳巨拿出一卷新竹簡,寫下標題——“青黴素”。
這一下,所有人都來了精神。
蘇長老觀察著周圍人的神情,輕撫下巴。在場的人雖然對青黴素充滿好奇,但並無惡意。畢竟,青黴素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功臣,也是最耀眼的藥物之一。在函穀關時,吳巨雖講解過其原理和用法,但具體的製備方法一直未公開。誰會不對此感到好奇?
蘇長老沉思之際,吳巨卻鎮定地舔了舔毛筆,開始書寫。
“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於固體培養基,在25c條件下培養7至10天,可獲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已滅菌的種子罐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並攪拌,在27c下培養12至14個時辰……”
眾人麵露疑惑,彼此對視。
你能看明白嗎?
完全看不懂……
你呢?
我完全不明白。
看來問題出在內容本身,而不是我的理解能力。
這菌種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這固體培養基又是什麼東西?!
周圍的人互相看了看,發現大家都一臉疑惑,頓時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一個不懂的人。
“真是奇怪……”
張師喃喃自語。
每個字我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就完全不懂了。
不過,蘇長老突然恍然大悟。
靠!
難道這小子說的是寫下內容卻不讓人看懂的方法?
蘇長老猜中了。
吳巨正是這麼想的。
坦白說,吳巨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自私,但他也不認為自己特彆無私。
所以他寫了,但沒有完全寫清楚。
這樣既能避免爭議,又能完成事情。
畢竟他說的話句句真實,至於能不能看懂,那就不是他的責任了。
這就相當於他留了一手。
即便有人真的看到了醫家大典上的文字,也很難對他造成威脅。
製造青黴素?你能搞清楚培養基是什麼嗎?
生產酒精?你知道蒸餾是怎麼回事嗎?
製作口罩?你有能力跟我的新式紡織機比拚嗎?
吳巨一向不喜歡被動,絕不允許彆人操控自己。
他也曾考慮過把這些技術分享給所有的醫生和百姓。
他知道壟斷不是好事,如果這些技術一直被他獨自掌握,一旦出了意外,豈不是要被遺忘?
分享是可以的,但不是現在,不然隻會適得其反。他有更合適的時機,比如天下統一的時候,或者義務教育普及的時候,總有一天會如此。
吳巨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完成了青黴素的製備技術,接著又開始寫酒精的技術。
幾分鐘後,他放下筆。
大功告成!
吳巨站起來,伸了個懶腰,卻發現所有人眼神空洞。
“怎麼回事?”他揮了揮手:“要不要我給你們紮兩針?”
逢春客左岱擺了擺手,低聲說道:“突然覺得自己學了一輩子的醫術都白費了。”眾人點頭附和,顯然都在懷疑自己所學。
吳巨見此情景,哭笑不得,解釋道:“看不懂很正常。我在函穀關時就說過了,青黴素的製備雖遵循醫術大道,但與你們所學不同。”
“我明白。”去病士申潭點頭回應。
眾人深知吳巨不會造假,因此隻是單純地無法理解。
張師歎息道:“醫術寫得如此詳細卻無人能懂,傳出去實在荒唐。”
吳巨承諾會一對一輔導,並提到除了他,隻有魏磬稍微了解一些,但她也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魏磬隻懂操作,不懂原理,吳巨雖儘力教她,但這需要全新的認知體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起身準備離開時,吳巨想起還有東西可以收錄進醫家大典,而且所有人都能看懂。
“是什麼?”眾人好奇追問。
五分鐘後,魏磬送來一個上鎖的匣子。吳巨拿出鑰匙打開,裡麵是一疊簡單裝訂的紙張,封麵寫著《傷寒雜病論》。
這本書是吳巨平定函穀關疫情後的任務獎勵,他根據記憶逐步完成,並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藥方,包括一些東漢時期已失傳但至今仍在使用的藥方。
蘇長老接過書卷,逐一翻閱,隨著每一頁的展開,他愈發心生震撼,直至最後,滿臉驚恐地注視著吳巨:“僅僅經曆一場大疫,你就完成了這樣一本書?!”
“而且專注於傷寒領域。”申潭補充道。
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如此才華橫溢!
就好比你隻想吃一盤土豆絲,他卻做出了清蒸、紅燒、涼拌土豆絲,還有土豆塊、土豆片等無數種花樣,最終竟編撰出《土豆的一百種做法》。
驚歎之餘,他們不再關注吳巨,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書卷之上,圍聚一起細細品讀,邊看邊搖頭讚歎。
“你們瞧,這構思何其巧妙!”
“自古至今,從未見過哪部醫書能將傷寒剖析得這般透徹!”
“有了這本書,今後再無懼怕傷寒。”
眾人反複瀏覽後,一致給予高度評價。
“此書完全具備錄入醫家經典的地位!”張師興奮地對吳巨說道。
“整部書都值得。”閆師附和。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吳巨對此讚譽早已預料。
《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齊名,堪稱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位列巔峰,若無人稱讚反倒奇怪。
“沒料到魁首年紀輕輕便能著書立說,還是如此鴻篇巨製,實至名歸。”李正輔感歎道。
“著書立說……這是醫者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申潭捋須說道。
確實,撰寫一本廣受認可的醫書,比單純收錄醫家經典更有價值。
“諸位且聽老夫一言。”蘇長老出聲打斷眾人。
所有人的注意力轉向蘇長老。
蘇長老環顧四周:“這本《傷寒雜病論》收錄進醫家大典應無異議,想必大家都已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