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舉國歡慶之際,秦國鹹陽一片寂靜。
呂府,呂不韋見到來訪者,大吃一驚:“司馬欣?”
吳巨與呂不韋關係密切,近乎準翁婿,因此他對吳巨的手下也有所了解。司馬欣突然風塵仆仆地來到府上,讓呂不韋本能地懷疑吳巨可能出了問題。
“呂相!”司馬欣略作行禮,隨即遞上手中的信,“這封信來自邯鄲,特囑托親手交給您。”
呂不韋接過信,打開一看,滿紙儘是數字,愣了一下才想起吳巨臨行前的叮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西遊記》對照翻譯。
“你先去歇息,吃點東西。”呂不韋對司馬欣說道。
司馬欣點頭離去。
翻譯速度遠超編寫,僅用五分鐘,呂不韋便弄清了密信的內容。得知吳巨在邯鄲所做之事,呂不韋倒抽一口冷氣,心中感歎。
“備馬!”呂不韋吩咐道。
他將信折好藏入懷中,獨自騎馬入宮。
子楚見狀頗為詫異:“不是剛下完早朝嗎,為何又來?”
“是吳巨的一封信,我認為有必要讓您知道。”呂不韋答道。
子楚接過信,看到那些數字及呂不韋標注的譯文後疑惑不解:“這是什麼格式?”
“是密文。”呂不韋解釋道。
“神神秘秘的……”子楚搖頭,低頭閱讀信件內容,眉頭越看越緊鎖,臉色愈發凝重,直至最後忍不住道:“你和吳巨竟一直瞞著寡人!”
他終於明白了吳巨離開鹹陽時,自己為何會有不安的感覺。
如今看來,那遠不止不安,簡直是荒謬至極!
信中,吳巨詳儘描述了抵達邯鄲後的行動軌跡,以及一係列布局。
子楚和呂不韋讀完後皆感震驚。
秦國的情報能力雖強,但尚未完全掌握“互市”之計的來龍去脈,隻是隱約察覺到了突然晉升、進入核心的官員郭開。
子楚難以置信,吳巨竟能悄無聲息地潛入敵營,深陷敵方核心,甚至連趙國推行的“互市”之計都是出自吳巨之手,而李牧對匈奴的全麵反擊更是由吳巨間接促成。
儘管這些內容有些誇大,但不可否認,趙國的核心決策已被吳巨操控於股掌之間。
明明身處敵國,卻仿佛在指揮自己的國土一般。
在闡明當前局勢後,吳巨逐一列出自己的完整計劃,包括“互市”之計的具體內容、最終目標及所需支持。
信尾寫道:“信件往來耗時,時間緊迫,相比之下,《大秦報》的傳播更快捷,可利用此途徑傳遞信息。若同意計劃,請在下一期《大秦報》廣告頁發布如下啟示:‘尋找堂弟趙四,提供線索者可獲十貫獎勵’。”
呂不韋苦笑著回應子楚:“臨行前他說隻是嘗試,我也未料到他會付諸實踐。”
子楚扶額歎息:“這不是在為寡人添麻煩嗎?”
放下信,他在室內來回踱步,反複思索吳巨的計劃。
吳巨口中的“歸巢”計劃看似異想天開,“互市”之計不過是個引子,但仔細推敲,卻頗具可行性。
尤其在當前局勢膠著的情況下,這似乎是公子政歸秦的唯一可行方案。
子楚深知嬴政歸國對他和秦國都極為有利,然而他也清楚這項計劃的風險不容小覷——稍有不慎,心腹重臣吳巨恐會牽連其中,這是子楚絕不能容忍的。
吳巨對秦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卓越才能使秦國突破困境,國力得以大幅提升。在子楚的戰略布局中,吳巨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從另一角度看,吳巨信中多次表示對計劃充滿信心,且他的策略周密嚴謹。若此時終止行動,他在邯鄲的努力將付諸東流。經過深思熟慮,子楚最終決定采取行動,召來蒙毅吩咐道:“你親自前往大秦報社,將此信息公布於眾。”
蒙毅領命離開後,子楚沉思片刻,提筆寫下一封信,問道:“這密信是如何寫成的?”
呂不韋隨即向子楚解釋了吳巨編寫密文的方法。
子楚聽後點頭道:“以《西遊記》為密碼本,借報紙傳遞消息,確實隱秘可靠……回頭我讓情報部門借鑒此法。”
他取出一套《西遊記》,因密信不便讓他人看到,故子楚與呂不韋隻能親自解讀。儘管信件不長,但兩人對《西遊記》的熟悉程度遠不及吳巨,最終花費近一刻鐘才完成翻譯。
子楚鬆了口氣:“信是司馬欣送來?讓他轉交給吳巨吧。”
呂不韋點頭應允,將信妥善收起。
子楚佇立殿門遙望天際:“願他在趙國一切順遂……”
關於吳巨之事,子楚並未告知朝中其他大臣,僅囑咐暫緩攻趙的計劃。
吳巨在信中提出請求,子楚儘量予以支持,通過密令安排潛伏在邯鄲的情報人員全力配合吳巨行動,信物由司馬欣一並送往趙國。
呂不韋亦尋訪舊日趙國友人,此人是他生死之交,不僅友情深厚,更兼親屬關係,多年來一直保持聯絡,值得信賴。
夜晚,他啟程前往北方邊關,與對方密談後,次日返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國,邯鄲。
毛遂效率頗高,到達函穀關後,李牧立刻調配兩支精銳部隊護送毛遂,並調遣兩萬精兵至東胡牧區放牧。東胡人見狀,態度軟化,與毛遂展開談判。得知互市利大於弊,他們同意了這一提議。鄰近的林胡已被擊敗,更易說服,很快答應下來。雙方各自派使者至邯鄲。毛遂任務完成,接下來的壓力落在郭開肩上。
半月間,李牧在雁門關外連獲大捷,消息傳來,趙國上下氣氛緩和不少,邯鄲百萬民眾歡騰慶祝。東胡與林胡使者到訪邯鄲,郭開終於要行動了。他精心挑選上百種物資采購自市場,包括糧食、鐵器、茶、酒、陶瓷、煤炭及藥材等,數量有限,僅作樣品送給各族首領。最終是否交易,仍由趙國決定。
兩支車隊北上雁門,運貨至東胡和林胡部落。
東胡。
車隊抵達,東胡首領翁穀特親自迎接。
“參見翁穀特首領!”趙國官員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