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草原到中原的“暴力美學”
公元423年,16歲的拓跋燾接過北魏王朝的權杖時,手裡攥著的不是玉璽,而是一把帶血的馬刀。這哥們是鮮卑拓跋部人,祖上靠放牧和打架發家,到他這兒,把“砍人”這事玩出了新高度——登基頭十年,他就沒閒著,東邊打北燕,西邊錘大夏,南邊懟劉宋,北邊追柔然,活脫脫一個“南北朝版戰爭狂人”。
最猛的一次是打柔然。柔然可汗聽說拓跋燾來了,笑他:“小屁孩懂個啥?”結果拓跋燾帶著輕騎兵,三天兩夜狂奔六百裡,把柔然人打得措手不及,可汗光著屁股跑路,老婆孩子全成了俘虜。北魏士兵編了個順口溜:“拓跋燾,真能跑,柔然見了嚇破膽,褲子都沒穿好!”《魏書·蠕蠕傳》載:“燾親率輕騎追之,及於石水,虜眾多奔走,收其輜重器甲不可勝計。”)
他打北燕時更絕,先寫了封恐嚇信:“你趕緊投降,我保你富貴;要不降,我把你城池拆了,男女老少全抓走當奴隸,你自己掂量!”原文:“若降,當遣大弟、小兒、宗親子弟、侍宿禁衛,進女為嬪,以彰殊寵。”《魏書·馮跋傳》)北燕皇帝馮弘看完信,手直哆嗦,最後還是沒敢降,結果拓跋燾真把他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圍了,馮弘隻好帶著全家投奔高句麗,路上還被拓跋燾的騎兵追著砍,慘得很。
到公元439年,拓跋燾終於統一了北方,跟南朝劉義隆形成對峙。這時候他才32歲,成了北方草原和中原大地的“扛把子”,但他沒閒著,又給自己找了個新項目——砍人不夠,還得“砍佛”。
二、太武滅佛:一場“拆廟運動”的前世今生
1)“道教老大哥”的枕邊風
拓跋燾本是信佛的,宮裡還養著不少高僧。但他有個好哥們,叫寇謙之,是道教的頭兒。寇謙之天天在他耳邊念叨:“陛下啊,佛教是外來的,跟咱鮮卑老祖宗的規矩不符,還是道教好,能讓您長生不老,江山永固!”
寇謙之可不是空口白活,他搞了個“道教2.0版本”,把儒家的“忠君”和佛教的“輪回”摻進去,還說拓跋燾是“北方太平真君”,專門來人間“除魔衛道”的。拓跋燾一聽,嘿,這不是給我當皇帝找了個“神授理由”嗎?高興得不得了,給自己改年號叫“太平真君”,還封寇謙之為“國師”。
2)佛寺“太能撈錢”惹的禍
當時的佛教有多富?這麼說吧,北魏有寺廟三萬多座,僧尼兩百多萬,好多寺廟比皇宮還豪華。而且和尚不用交稅,不用服兵役,還能接受信徒的“捐贈”,說白了就是“免稅富豪”。有個高僧曇曜,跟拓跋燾說:“陛下,您要是捐點地給佛寺,下輩子還能當皇帝!”拓跋燾還真信了,捐了不少地,結果佛寺越來越富,老百姓卻越來越窮。
更讓拓跋燾生氣的是,有次蓋吳起兵反魏,很多和尚居然參與了,還幫著蓋吳藏兵器。拓跋燾覺得:“這和尚不老實啊,表麵念經,背地裡搞事!”再加上寇謙之在旁邊煽風點火:“陛下,佛教是外來的,哪有咱道教的神仙靈?把寺廟拆了吧!”
3)“拆廟令”下的血雨腥風
公元446年,拓跋燾下了道詔書,大意是:“佛教害人不淺,從今天起,拆所有寺廟,燒所有經書,和尚還俗,敢藏佛像的砍頭!”原文:“有圖像胡經,儘皆擊焚之,沙門無少長悉坑之。”《魏書·釋老誌》)這道命令一下,北魏境內可就熱鬨了——官兵們扛著斧頭鋸子,見廟就拆,見佛像就砸,和尚們要麼被強迫還俗,要麼跑路,跑得慢的就被抓起來砍頭。
有個高僧叫慧始,名氣很大,拓跋燾讓人砍他的頭,結果刀砍上去像砍在鋼鐵上,換了好幾把刀才弄死。慧始臨死前說:“你砍我沒用,佛是殺不死的!”這話傳到民間,成了“太武滅佛遭報應”的引子——後來拓跋燾果然被宦官宗愛殺了,有人說這是“拆廟砍佛”的報應。
三、拓跋燾的“砍人藝術”:心理戰玩得比刀還溜
1)“嘴炮”比馬刀更厲害
拓跋燾打仗,特彆擅長“心理戰”。打大夏的時候,他帶的兵比對方少,手下勸他彆硬來,他說:“沒事,咱玩個‘空城計’。”他讓士兵都躲起來,自己帶幾個人在城下晃悠,大夏皇帝赫連昌一看,笑了:“就這?”下令攻城,結果拓跋燾突然殺出來,把夏軍打得大敗,還活捉了赫連昌。
他跟劉義隆“互掐”時,更能“噴”。第二次元嘉北伐,劉義隆派王玄謨攻滑台,拓跋燾寫信罵他:“你派個王玄謨來,他就是個飯桶!我現在帶十萬騎兵,到你家吃飯,你準備好酒菜了嗎?”原文:“彼王玄謨甚庸才,豈足為經遠計!朕今親率諸軍,直指彭城,勢如拉朽。”《宋書·索虜傳》)這封信把劉義隆氣得夠嗆,可又拿他沒辦法。
2)“以戰養戰”的狠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拓跋燾打仗從不帶太多糧草,他說:“糧食?敵人那裡有的是!”每次打下一座城,就把老百姓的糧食搶光,壯丁抓來當“炮灰”,讓他們衝在前麵攻城。有次攻盱眙xuyi),守將沈璞死守,拓跋燾攻不下來,就給沈璞寫信:“你趕緊投降,我給你高官厚祿;要不降,我把城裡男女老少全殺了,做成肉乾當軍糧!”《南史·沈璞傳》載:“燾與璞書曰:‘若降,當以璞為徐州刺史,不然,屠城矣。’”)這話太狠了,嚇得沈璞更不敢降了,死守了一個多月,拓跋燾沒轍,隻好退兵。
四、“作死”的結局:被宦官捂死的皇帝
拓跋燾滅佛砍人,風光了一陣子,但他有個毛病——脾氣太暴躁,殺人殺習慣了,連身邊的大臣、親戚說殺就殺。有個大臣叫崔浩,幫他編《國史》,崔浩這人實在,把拓跋家的老底全寫出來了,包括一些不光彩的事。拓跋燾知道後,氣得把崔浩和他全家老小,還有跟他沾親帶故的人,一共幾千人,全砍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國史之獄”。
他殺的人多了,身邊的人就怕了,包括宦官宗愛。宗愛伺候他多年,有次犯了錯,拓跋燾要殺他,宗愛嚇得不行,決定先下手為強。公元452年三月,拓跋燾在永安宮睡覺,宗愛帶著幾個小太監,偷偷溜進去,用被子把他捂死了,享年45歲。
拓跋燾一死,北魏就亂了套——宗愛先立了個皇帝,又殺了;再立個皇帝,又殺了,最後被大臣們聯合起來砍了。直到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濬jun)登基,才穩定下來。而拓跋燾留下的“滅佛”政策,也在拓跋濬手裡被廢除,佛教又在北魏興盛起來,隻是那些被拆的寺廟、被殺的和尚,再也回不來了。
五、關於拓跋燾的“冷知識”
“吃貨皇帝”的怪癖:拓跋燾喜歡吃“胡式燒烤”,尤其愛吃烤羊腿,每次打完仗,都要跟手下圍著篝火吃烤肉,喝馬奶酒,邊吃邊聊怎麼砍人——這場景,像極了現在的“燒烤攤軍事會議”。
“迷信”的報應論:他滅佛時,有個道士跟他說:“陛下,拆廟砍佛會遭報應的,您得小心啊!”拓跋燾不信,還把道士罵了一頓。結果他死後,宗愛之亂讓北魏死了好幾萬的貴族和士兵,有人說這就是“報應”——不管你信不信,這事兒確實挺巧。
“雙語皇帝”的日常:拓跋燾既能說鮮卑語,又能說漢語,跟漢人大臣說話用漢語,跟鮮卑貴族說話用鮮卑語,切換自如。
拓跋燾這輩子,靠一把馬刀統一了北方,又因一場“滅佛”成了曆史上的爭議人物。他的“砍人藝術”玩得爐火純青,卻最終死在自己人的手裡,這大概就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而他死後的北魏,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朝著分裂的方向狂奔而去。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