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和三年製舉考場:寒士筆尖戳破天
元和三年早春的長安曲江池,春水剛化開薄冰,貢院槐樹下卻透著刺骨寒意。三十歲的河南考生牛僧孺展開素絹,筆尖在硯台裡蘸足濃墨,抬眼瞥見主考官李吉甫緊繃的臉,深吸一口氣寫下首句:“如今的朝廷,權柄旁落臣下,政令出自多門,這可不是國家的福氣啊!”
牛僧孺,字思黯,打小沒了父親,全靠母親紡織供他讀書。《舊唐書》說他“少孤貧,力學強記”——家裡窮得叮當響,卻把書念得滾瓜爛熟。這年他參加製舉考試,科目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說白了就是皇帝讓考生挑朝政的刺兒。同場的皇甫湜shi)湊過來看,倒抽一口涼氣:“思黯,你寫‘權移於下’,是說藩鎮還是宦官啊?”牛僧孺苦笑:“都沒放過。”接著筆尖一沉:“河朔三鎮節度使,父死子繼,簡直是國中之國;神策軍的宦官們握著兵權,倒像是‘皇帝的皇帝’了。”這話直戳時弊,旁邊的考官驚得放下茶杯,手指在桌案上敲得“篤篤”響——河朔藩鎮割據是憲宗的心病,神策軍更是皇帝倚仗的親軍,這小子膽子也太大了!
二、宰相拍案:紫宸殿上的官場地震
放榜那天,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三人被評為上等。憲宗在紫宸殿召見考官,正要嘉獎,宰相李吉甫突然衝出來,手裡攥著考卷副本吼道:“陛下!這幾個人誹謗朝政,動搖國本,怎麼能錄用?”
李吉甫是李德裕的父親,正主張強硬削藩。他指著“藩鎮跋扈”那句喊:“這些寒士不懂打仗的難處,卻瞎議論邊防!要是重用他們,陛下的削藩大計就全毀了!”憲宗翻到“宦官專權”那段,見寫著“刑罰賞賜全由他們定,連宰相都敢欺壓”,臉色瞬間沉下來——神策軍是他的心頭肉,哪容得如此批評?《唐語林》記了個狠細節:李吉甫越說越氣,當著皇帝的麵甩了主考官楊於陵一巴掌,罵道:“你們錄取這種人,是想把我放在什麼境地?”憲宗連忙攔住,卻還是下旨:“牛僧孺等人雖然有才,但說話太衝,不能馬上重用。”三人隨即被貶為縣尉,牛僧孺去了伊闕今河南洛陽),臨走前在驛站牆上題詩:“馬蹄踏碎長安月,誰念寒士鬢上霜。”——長安城的月光被馬蹄踩碎了,可誰又在乎我們這些窮書生的白發呢?
三、長慶科場恩怨:宿敵之子的複仇局
長慶元年,牛僧孺已是戶部侍郎,卻在這年科舉栽了跟頭。當時李宗閔主持考試,錄了楊汝士等十人,大多是士族子弟。時任禦史中丞的李德裕立刻彈劾:“考試不公平,請重新考!”複試結果出來,楊汝士等七人被刷掉,李宗閔貶去劍州當刺史。牛僧孺為好友鳴不平,朝堂上跟李德裕吵起來:“德裕公,科舉選人才,怎能摻雜私怨?”李德裕冷笑:“牛公還記得元和三年嗎?當年你罵藩鎮,今天卻護著朋黨,不覺得矛盾嗎?”《新唐書·牛李傳》)
野史《雲仙雜記》說,複試那天,李德裕故意讓書吏在考場外放鞭炮嚇考生,還偷偷調換考卷。牛僧孺則聯絡翰林學士元稹,在憲宗麵前彈劾李德裕“公報私仇”。這場科場案成了牛李黨爭的導火索——就像兩堆乾柴,元和三年的火星沒熄滅,現在終於燒起來了。
四、四十年黨爭棋局:寒士與士族的拉鋸戰
從長慶到大中年間,牛李兩黨鬥了整整四十年。牛黨大多是科舉出身的寒士,主張對藩鎮睜隻眼閉隻眼;李黨多是士族子弟,堅持硬剛削藩。《舊唐書》總結得明白:“牛黨看重科舉,李黨看重門第;牛黨講究寬和,李黨講究威嚴。”
太和三年,牛僧孺當上宰相,頭一件事就是罷免李德裕的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在蜀地乾得不錯,曾收複維州今四川理縣),牛僧孺卻以“守信最重要”為由,把維州還給了吐蕃。《資治通鑒》說,吐蕃讚普聽了直樂:“牛公真是仁厚,比李德裕強多了。”這話聽著像誇人,其實是笑話牛黨軟弱。
到了會昌元年,李德裕拜相,反手就把牛僧孺貶去循州當長史。他在詔書中寫:“牛僧孺早年靠考試混進朝堂,卻勾結權貴,迷惑聖上。”《李德裕文集》)牛僧孺接到貶書時,正看見窗外梅花飄落,對家人歎道:“當年曲江池寫對策時,就該想到有這麼一天。”
五、甘露之變冷眼:黨爭裡的生存哲學
太和九年的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殺了宰相王涯等千餘人,朝堂血流成河。牛僧孺當時被罷相在家,侄子牛叢勸他:“叔父怎麼不上書救救大臣們?”他搖搖頭:“這是宦官跟李訓、鄭注的爭鬥,我要是插手,下一個死的就是我。”《唐闕史》)
他的冷靜是黨爭逼出來的。甘露之變前,李黨支持李訓,牛黨保持中立,結果兩邊都被宦官收拾了。事變後,仇士良請牛僧孺出山,他裝病不去,跑到洛陽建了座“歸仁園”,天天跟白居易、劉禹錫寫詩玩。白居易在《贈牛相公》裡寫:“宦海浮沉四十年,回來還帶著滿肚子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六、會昌滅佛之爭:政見背後的文化較量
會昌年間,李德裕支持武宗滅佛,拆了四萬多座寺廟,二十六萬僧尼還俗。牛僧孺卻上奏:“佛教雖是外來的,但講慈悲,何必全毀掉?”他建議“留大寺,精簡僧尼”,被李德裕懟回去:“牛公又想和稀泥!”《佛祖統紀》)
這事兒本質是文化路線之爭。李黨推崇儒家禮法,瞧不上佛教;牛黨不少人受禪宗影響,主張包容。牛僧孺在洛陽建了座“石竹寺”,親自給佛像寫碑文,說:“佛不是外人,關鍵在慈悲,毀寺廟不如教化人。”這溫和勁兒,跟李德裕的強硬正好相反。
七、身後評說:曆史天平上的兩敗俱傷
大中元年,李德裕被貶到崖州今海南三亞),第二年就病死了。臨死前寫《窮愁誌》,還在罵牛黨:“牛僧孺這些人嫉賢妒能,把國家都搞壞了!”牛僧孺在洛陽聽說消息,讓人擺了酒席,卻對著空座位歎氣:“德裕公啊,你我鬥了一輩子,最後誰也沒贏。”《雲仙雜記》)
《新唐書》評價得公道:“牛李都是賢相,可惜被朋黨蒙蔽,最後兩敗俱傷。”宋人宋祁在傳後說:“朋黨這事兒,從科舉開始,因權位壯大,最後把國家都坑了。”這場黨爭掏空了中唐的家底,等到黃巢起義時,牛李兩黨早沒影了,隻留下一句感歎:“趕走河北的叛賊容易,趕走朝廷的朋黨難啊!”《資治通鑒》)
八、千年餘響:科舉與門第的世紀博弈
如今河南伊川的牛僧孺墓,墓碑早風化得模糊了,隻剩“唐故太子少師牛公之墓”幾個字能認。當地百姓叫他“牛丞相”,傳著“牛李鬥智”的故事:說兩人在洛陽下棋,牛僧孺用“馬”代表科舉寒士,李德裕用“車”代表士族門閥,下了三天三夜沒分勝負,最後棋盤變成了龍門石窟的“下棋石”。
從元和三年的對策到會昌年間的貶謫,牛僧孺的一生串起了中唐黨爭的核心矛盾——科舉寒士和士族門閥的權力較量。今天再讀他的對策,還能感受到那份“直言極諫”的勇氣,而他與李德裕四十年的恩怨,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典型的朋黨案例就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說的:“朋黨這禍害,開頭是君子爭政見,最後卻被小人利用,這就是唐朝衰落的原因啊。”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