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文武財神的傳說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31章 文武財神的傳說

第31章 文武財神的傳說(1 / 1)

人間每逢歲末,家家戶戶便會懸起財神畫像——案上供著的文財神,或素衣持笏,或青衫握籌;門側立著的武財神,或紅臉提刀,或黑麵騎虎。這四位被億萬人供奉的財神,並非憑空選出,而是源於典籍記載的品格、民間傳說的印證,恰好契合了世人對“財運”的兩種期盼:文財神以品德智慧“治財”,護財運公正、商道清明;武財神以武力忠義“衛財”,驅邪祟之擾、保財路安穩。文財神是指比乾、範蠡,武財神則為關羽、趙公明,這四位之所以被稱為文武財神,有一番精彩的故事流傳。

比乾,最早見於《史記·殷本紀》中“比乾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乾,觀其心”的記載。這位殷商少師,以死諫的忠直,在正史中刻下“忠臣”的烙印;而《封神演義》則在此基礎上,為他添了關鍵一筆——比乾被挖心後,因薑子牙的靈丹護住魂魄,竟未立刻身死,隻是失了“心”這一藏私念、生偏愛的臟器。

正是“無心”這一特質,成了比乾被尊為文財神的最大緣由。民間對“財運”的第一重渴望,便是“公正”——怕奸商囤貨居奇,怕貪官克扣民財,怕自己勞而無獲。而比乾失心後,沒了私心雜念,既不會偏袒權貴,也不會縱容奸猾,恰如《封神演義》中描述的“心去之後,成了無心之人,凡事隻憑公斷,不徇私情”。

這種“公正”,在民間傳說裡逐漸與“財運”綁定。北宋汴京的《歲時廣記》曾載,當時商街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新開店鋪必掛比乾畫像,畫中比乾“素衣正冠,手持‘公正’玉牌”,寓意“請財神斷邪利,保我童叟無欺”。有傳說稱,汴京城曾有糧商暗中摻沙,夜裡便夢到比乾前來,玉牌一亮,糧袋裡的沙子儘數漏出,糧商醒來後連忙將摻沙的糧食收回,換了新糧,生意才逐漸好轉。

更關鍵的是,比乾全憑品德與公心。他以“無心則公”的特質,為世人劃定“何為正道財運”——不賺黑心錢、不奪他人利、不貪無義財。久而久之,民間便將比乾推為文財神之首,盼他以無私之心,護佑自己的財運“來路正、去路明”。

若說比乾的文財神身份,源於“公正之德”,那範蠡的入選,則全靠“經營之智”——他是正史中少有的“既能安邦,又能富家”的奇才,其經商之道,至今仍是民間推崇的“財富寶典”。

《史記·貨殖列傳》中,詳細記載了範蠡的生平:他先為越國大夫,助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吳雪恥;功成之後,卻看透“鳥儘弓藏”的道理,攜西施泛舟五湖,歸隱民間。此後他三次經商,皆成巨富,又三次將財產散給貧鄰,自號“陶朱公”。這種“三聚三散”的經曆,讓他在民間心中,不再是單純的謀士,而是“懂賺錢、更懂散財”的商聖。

民間尊範蠡為文財神,核心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商道智慧”,二是他的“濟世情懷”。

先說商道智慧。《史記》載範蠡經商“擇地而居,與時逐利”——他先是在齊國海邊煮鹽曬糧,靠“薄利多銷”積累財富;後又遷到陶地,因陶地“天下之中,諸侯四通”,便做起轉運貿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他還總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經商哲理,即提前預判市場需求,這在民間被稱為“陶朱公商訓”。明清時,江南商人幾乎人手一本《陶朱公致富奇書》,書裡記載的“務完物、無息幣”注重貨物質量,讓資金流轉)等原則,至今仍是商業準則。民間認為,供奉範蠡,是“教你如何正當賺錢”,這正是文財神“以智慧治財”的核心功能。

再說濟世情懷。範蠡“三散財”的事跡,在《越絕書》中亦有記載:他第一次散財,是將齊國賺的錢分給鄰裡鄉親;第二次是在陶地,見當地百姓困苦,便捐錢修水利、建學堂;第三次則是資助越國的貧苦農戶,幫他們購置農具。民間對“財神”的期待,從來不是“隻讓自己有錢”,而是“有錢後能惠及他人”。範蠡“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理念,恰好契合了這種期待——他證明“賺錢不是為了獨富,而是為了濟世”,這種格局,讓他超越了普通的“財神”,成了“有心懷天下萬民的文財神”。正是這種“以智慧授商道,以情懷濟民生”的形象,讓範蠡穩穩坐上文財神的位置,與比乾一道,構成“一文主公正,一文主經營”的文財神體係。

比起文財神的“文治”,武財神的核心是“武衛”——以武力驅邪、以忠義護財。而關羽能成為武財神之首,源於他在典籍與傳說中,早已被塑造成“忠義無雙、武力超群”的守護神形象。

最先為關羽奠定“忠義”底色的,是《三國誌·蜀書·關羽傳》:他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兵敗被曹操生擒後,雖受厚待,卻仍“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千裡走單騎,回歸劉備麾下。而《三國演義》則將這種“忠義”推向極致,添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情節,讓關羽從曆史人物,變成了“忠義的化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民間將關羽尊為武財神,最初的動因,是“鎮邪護財”——世人怕的不僅是“賺不到錢”,更怕“賺到的錢被邪祟奪走”。而關羽的“武力”與“忠義”,恰好能應對這種恐懼。

先說“鎮邪”。宋代以後,民間信仰中,關羽逐漸從“武將”演變為“鎮邪之神”。《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北宋末年,汴京有座廟因“邪祟作祟,人不敢近”,後來百姓將關羽畫像貼在廟門,邪祟竟“夜中呼嘯而去”。到了明代,《西遊記》中,關羽更是以“三界伏魔大帝”的身份,協助孫悟空降妖。民間認為,關羽紅臉赤心,正氣凜然,妖魔鬼怪最怕這種“忠義之氣”;他手中的青龍偃月刀,能“斬邪佞、斷惡緣”,讓覬覦財富的邪祟不敢靠近。

再說“護財”。這種“護財”,最初源於武行、鏢局的需求。明清時,鏢局走鏢,常遇劫匪與“山精鬼魅”民間對劫道者或意外災禍的統稱),鏢師們便會供奉關羽,一是求他“顯靈護鏢”,二是學他“忠義守信”——鏢局講究“一諾千金”,而關羽“重然諾”的特質,恰好與鏢局的“信”文化契合。《清稗類鈔》記載,山西平遙的“同興公鏢局”,每次走鏢前,鏢師都會對著關羽畫像宣誓:“若失鏢,必以死謝客”,而這家鏢局百年間竟未失過一次鏢,民間便傳“是關二爺護佑”。

後來,這種“護財”需求從武行擴展到普通商人。商人怕的“邪祟”,不僅是真的鬼怪,還有“黑心同行”“地痞流氓”。他們供奉關羽,一是盼關羽以武力震懾這些“人間邪祟”,二是盼自己能像關羽一樣“忠義經商”——不欺客、不毀約,靠“信”留住財運。

若說關羽是“護財的武財神”,那趙公明便是“招財的武財神”——他的形象更直接、更威猛,民間認為他能“主動帶來財運”,這種“主動招財”的特質,源於典籍與傳說中他“掌財、驅邪”的雙重職能。

趙公明的早期形象,在《搜神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記載。最初,他是“督鬼之神”,《搜神記》稱他“為上帝使,督鬼下取人”,後來逐漸演變為“守護財神”。到了明代《封神演義》,趙公明的形象徹底定型:他是截教弟子,騎黑虎,持鐵鞭,腰間掛聚寶盆,有“招財進寶”之能,雖最終戰死,卻被薑子牙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這便是民間“趙公明主招財,四神輔之”的由來。

民間尊趙公明為武財神,核心原因有三:威猛的形象、招財的法器、驅邪的能力,這三者都帶著強烈的“武”屬性。

第一是威猛形象。趙公明“黑麵濃須,騎虎持鞭”,與關羽的“紅臉綠袍”相比,更具“威懾力”。民間認為,“招財”不僅要靠運氣,還要靠“鎮住財運”——怕財運“跑掉”,怕邪祟“搶財”。而黑虎是“百獸之王”,鐵鞭是“鎮邪之器”,趙公明騎虎持鞭的形象,恰好給人“能鎮住財運、能打跑邪祟”的安全感。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民間畫趙公明像,必畫“黑虎伏於側,鐵鞭橫於手,聚寶盆中金珠滿溢”,寓意“虎鎮財、鞭驅邪、盆聚寶”。

第二是招財法器。趙公明的“聚寶盆”,是民間最熟悉的招財象征。《封神演義》中描述,這聚寶盆“能生金銀,取之不儘”,而民間傳說則進一步演繹:若誠心供奉趙公明,聚寶盆便會“每日生錢,日積月累,便能致富”。

第三是驅邪能力。趙公明早期“督鬼”的職能,在民間信仰中並未消失,反而與“招財”結合——民間認為,“邪祟不僅會奪財,還會斷財路”,比如讓店鋪失火、讓貨船沉沒。而趙公明能“督鬼驅邪”,恰好能解決這種隱患。有傳說稱,清代廣州有個船商,每次出海前都會供奉趙公明,一次貨船遇風暴,眼看就要沉沒,船商突然看到船頭出現趙公明的身影,手持鐵鞭一揮,風暴竟瞬間平息,貨船平安抵達港口。此後,廣州的船商們便都供奉趙公明,稱他為“海途財神”。

從典籍記載到民間傳說,這四人的特質被不斷強化、完善,最終形成了“文財神主理、武財神主衛”的財神體係。比乾的“無心”對應“公正”,範蠡的“商道”對應“經營”,關羽的“忠義”對應“守護”,趙公明的“威猛”對應“招財”。這四位財神的形象,早已超越了曆史或神話人物本身,變成了一種“財運信仰”:文心守正,武魄護安,唯有文武相濟,方能財運綿長。這,便是比乾、範蠡為文財神,關羽、趙公明為武財神的真正緣由就是民心的歸向,是千年間世人對“正道財運”的永恒期盼。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趕海文裡,我是路人甲 大佬清冷颯爽,馬甲哐哐直掉! 南疆少年走天下 認紈絝當爹!一不小心養成皇帝了 從吞噬星空開始,打造不朽神族! 萬法歸墟 新星隕 財權本色 我穿內娛,你給我綁定宮鬥係統? 全員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