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赤腳大仙,多數人最先想起的,是《西遊記》裡那場被孫悟空攪亂的蟠桃會——那位頂著蓬頭、赤著雙腳的仙人,本是應玉帝之邀赴宴,卻被猴王一句“玉帝請你先去通明殿演禮”騙得團團轉,等他反應過來,瑤池的仙酒佳肴早已被猴子吃了個精光。
最早在道教經典《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裡,赤腳大仙便以“真人”的身份登場。那時下界百姓正遭水火刀兵、疾病鬼魅之苦,眾仙默然時,他卻越班而出,直言向元始天尊發問:“這般厄難,何由救免?”天尊見他心懷蒼生,便將“三官寶號”傳授於他——此後凡念誦“上元一品賜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者,皆能消災解難。這一問,便定下了他“為人間疾苦發聲”的職責,雖無天庭官職,卻成了三界間最懂百姓苦難的散仙。
在山東臨沂,至今流傳著他治水的故事:從前臨沂大山一帶妖魔作祟,泉水枯竭,百姓顆粒無收。赤腳大仙聞訊而來,赤著腳在山間奔走,一邊掘開山石引出清泉,一邊圈養牲畜供人食用。為了讓水源長久,他還找到龍王之子,挖出一眼永不乾涸的活泉,山石上至今留著他踩出的“羊馬石”與劈雷除妖的“劈雷石”。當地百姓說,那時的大仙總穿著粗布短褂,腳底板沾著泥土,笑起來像鄰家老翁,半點沒有仙人的架子。
南海邊的傳說則更添幾分傳奇。據說曾有黑龍在海中興風作浪,打翻漁船、淹沒村莊。赤腳大仙趕來降妖,纏鬥間不慎甩丟了腳上的草鞋,索性赤著腳與黑龍相搏——他的雙腳有巨大神力,踏在浪尖便能定住波濤,踩在礁石上便能裂出縫隙困住黑龍。最終黑龍被降伏,而大仙卻再也沒找回草鞋,從此便以赤腳雲遊四方。
北宋時,文人便盛傳仁宗皇帝是赤腳大仙的化身——隻因仁宗自幼便不喜穿鞋,常在宮中赤腳行走,連批閱奏折時都光著腳。《貴耳集》裡記載,真宗曾夢見玉帝對他說:“朕遣赤腳大仙為你子嗣,保大宋太平。”後來仁宗即位,輕徭薄賦、體恤百姓,恰如赤腳大仙般心懷蒼生,這“帝王仙真”的傳說,也讓他的形象多了幾分莊嚴。到了明代,《東遊記》又將八仙中的藍采和與他聯係起來,說藍采和“一腳著靴,一腳赤足”的模樣,正是赤腳大仙轉世的印記,連他手中的玉板,都是大仙留下的法器。
清代《通俗編》裡說,“赤”並非隻是“沒穿鞋”,而是“空儘無物”的道家境界——赤腳意味著掙脫世俗的束縛,踏遍山川大地,才能真正貼近百姓。所以無論是道教畫軸裡,還是民間年畫中,他總以蓬頭赤足、手持羽扇的模樣出現:羽扇輕搖能調和陰陽,赤足踏地能感知疾苦。山西盂縣的越霄山溶洞裡,至今留著一對巨大的足印,傳說當年有個羊工在此遇見仙人對弈,吃了仙人遞來的仙桃後,竟化作了赤腳大仙,那足印便是他飛升前留下的痕跡,被當地人稱作“伏洞仙蹤”,列為盂縣十景之一。
如今在浙江舟山的鵝啄崗、福建的廟會現場,仍能見到赤腳大仙的古跡:鵝啄崗的岩石上,三道深淺不一的腳印傳說便是他為破風水困局、斬斷鵝鼻山時留下的;廟會上的啞劇《大頭和尚戲柳翠》裡,他化身詼諧老者,赤著腳與柳翠打趣,雖帶幾分戲謔,卻滿是親民的暖意。比起高高在上的三清四禦,這位總光著腳、帶著泥土氣息的仙人,更像百姓身邊“隨叫隨到”的守護者——他不必居於瓊樓玉宇,隻需踏雲而來,赤足落地,便自帶一份“知民間苦,解世間難”的慈悲。
這便是赤腳大仙,不是神話裡遙不可及的神隻,而是踏遍三界、心懷蒼生的散仙。他的赤腳,是貼近大地的印記;他的傳說,是百姓對“有人懂苦、有人解難”的美好期許。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