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站出來道:“陛下,臣覺得,沒有必要用律法來強製執行。
隻要把相關的好處和危害,放到下一期報紙上傳遞出去,天下百姓自然會遵從。”
“房相,有些時候,你的觀念也要改一下!
真正的把百姓放在心裡,不要隻放在嘴上。
你需要轉變思維,你需要真正帶入百姓的角度。
原因朕自然會放在報紙上,但用處並不大,至少暫時用處並不大。
要想發揮出作用,隻怕得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
就像關於晚婚,朕在當監國的時候就說過了,爾等又有多少記在了心裡?
人的認知,沒有那麼好改變!
哪怕放在報紙上傳出去,可沒有大的數據支撐,百姓們也寧願看著眼前,而不是想著可能能多活多少歲!
要讓他們看到,身邊能活到五十歲,六十歲的人越來越多,那得需要很多年去醞釀。
在身邊沒有那麼多老人之前,他們是會帶著疑慮的!
事關他們的傳承,無論朕怎麼說,他們都會帶著懷疑!
如果朕不強製,那他們依然會十二三歲,就開始結婚生子。
因此,必須要在律法上,規定至少十六歲才能結婚,以此來提高,最早的生育時間。
至於那些思想開闊或者相信朕的,他們要晚一點結婚,自然是最好了!”
百姓無知,他們能聽懂的話,直白點說,就是對他們有利的話。
百姓不會考慮長遠利益,他們隻會看眼前的利益。
這並非是短視,而是生活環境造成的。
就像倉稟足而知禮儀,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誰管你禮儀不禮儀?
要想他們為長遠考慮,最重要的是吃飽穿暖。
後世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不願意要孩子。
根子就是大家已經吃飽穿暖的情況下,開始考慮長遠利益了。
在長遠利益上,有人設置了一重重的障礙,那他們就不去碰。
所謂生一個給多少錢,大家一算,根本就沒任何利益可圖,自然也就不為所動。
這就是吃飽穿暖,考慮長遠利益的結果。
人也是動物的一種,動物會趨吉避凶,這是本能。
在外部環境不適宜繁殖的時候,任何動物都會減少繁殖。
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快滅種的情況下,再不適宜繁殖,也會努力的繁殖。
同樣以後世舉例,一開始要亡國滅種了,所以努力繁殖。
之後,多個孩子就是‘多雙筷子’,沒有彆的壓力,繼續努力繁殖,即便被追到天南海北也要努力繁殖。
繼續往後,多個孩子會造成自我生存危機,於是大家不繁殖了,核心就這麼簡單!
這不是盛世亂世的問題,而是生存環境好壞的根本問題,生存環境好才會努力繁殖。
對目前的大唐百姓來說,生存環境自然是越來越好的,不需要提什麼條件,他們都會努力的生。
可站在整個國家的層麵來看,這種努力的生,一定要做出些限製。
否則,生出來再多,能夠存活的也少,反而還會導致大量年輕女子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