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大朝會結束後的第三天,鬆讚乾布的隊伍終於到了長安。
一進入城門,水泥路陡然斷絕,長安城中是青石鋪路。
“敢問貴使,為何在長安城中沒有水泥路?”鬆讚乾布問道。
禮部的一個官員回應道:“是我朝陛下說,不允許在長安城中使用水泥,具體是何緣由,陛下並沒有解釋過。
陛下自登基以來,所作所為,沒有一項決定有誤。
因此,也沒有大臣過問。”
鬆讚乾布跟祿東讚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眼中看到了失望。
他們還以為,水泥的造價事實上沒那麼便宜,所以麵對龐大的長安城,才並沒有重新修築。
沒想到,卻是因為李承乾不允許。
為何不允許,他們也想不通。
李承乾不允許,其實是因為他是怕把長安城給修壞了。
後世的教訓曆曆在目,修壞了可就回不來了。
往後,他肯定是要遷都的。
長安城雖然原本位於國土的中心要地,而且城周圍有八水相連。
可相對來說,都是彙入黃河的支流,水量並不大。
就算是供應整個長安城,遇到一些不好的年月也供不上。
長安城作為古都太久,周圍的地力和各方麵都消耗殆儘,大多數東西都得靠外運,十分不方便。
因此,未來的長安城定位是古都,供給後世瞻仰。
到了一定的時候,會隻保留固定的人維護。
新的都城怎麼遷,李承乾有空就看著資源地圖思考,暫時還沒有做決定。
又過了幾天,李承乾宴請了鬆讚乾布,作陪的有各部尚書,還有房玄齡。
當然了,才成立的沒有。
也就是工部的段綸,吏部的魏征,刑部的劉德威,禮部地位最高的一個郎中,民部的唐儉,以及兵部的一個侍郎。
總而言之,算是把現在六部都配齊了,也算是給鬆讚乾布大大的臉了。
本來按理來說,像這種使者到來,就算是要接見,也應該是在朝會上正式接見。
可畢竟鬆讚乾布身份不一樣,說是出使,但肯定彆有目的。
因此,李承乾就乾脆搞了個小宴會。
另一邊參會的,除了鬆讚乾布和必到的祿東讚,還有另外四個隨行出使的。
這一次的宴會,還是按照傳統的規格,麵前放著一張矮幾,上邊都是單獨的飯菜。
雙方互相麵對麵跪坐,距離大概五米左右。
鬆讚乾布穿著一身金色的袍服,佩戴一些綠色和紅色的裝飾,身上繡著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花紋和圖案,頭上戴著高高的紅色帽子,代表了他的身份。
其他人,相對就隨意多了,隻是穿著自家的民族服飾。
李承乾這邊,他就沒那麼多講究,隻是穿了一身帝王常服,由於剪了短發,頭上也沒帶任何東西。
至於其他官員,則是穿的新官服。
李承乾這方的背後,樂隊們奏響了大唐的華章,雙方中間舞女們正在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