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愛卿為何不說話,莫非朕提出那麼久了,諸位愛卿都沒有想過嗎?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若是完全沒有想過,完全不讚同製度改革。
朕,不怪你們。
但是,你們也同樣不能怪有想法的同僚。
話說回來,這一屆的科舉,除了那種被朕篩選出去,特彆無能的。
其他的,朕會全部都錄取。
前一百名,依然會分派各部。
排名靠後的,也不會放棄他們。
除非他們寧願下一屆重考,否則朕會留下他們,讓他們成為改革後最基層的官員,以觀後效。
這也是最後一屆科舉,以後將實行考公製度。
所有不參加考公,或者考公未曾通過的,可以選擇其他行業就業。
比如說夫子,比如說各種地方辦事人員,也就是原本的吏。”
聽到李承乾這麼說,百官心中倒吸涼氣。
看來,製度的改革雖然要進行,不過也是給他們機會,看他們誰能夠抓住,誰又抓不住。
但是有一點迫在眉睫,那就是科舉製度的改革,就連最底層的吏,都準備用讀書人去擔任了。
房玄齡趕緊站出來,勸阻道:“陛下,若是廢止科舉進行考公,是否會滋生貪腐?
各部自行招收,自出考題,甚至自行錄取,是否會導致各種關係……
甚至新生一種,比目前世家更可怕的存在?
官官相護,是否將變成常態化?”
果然,房玄齡的思維發散很厲害。
一旦遇到他懂的東西,他那個思維發散起來,能比普通人找到更多的優缺點。
他說的這些話,沒有任何錯誤,後世就正好在這個點上。
李承乾淡淡道:“人心就是人心,人性就是人性,但凡是人想出來的製度,就不可能沒有缺點。
因地製宜,隻看需求,不看其他。
房相你說的這種可能性,它並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
朕願意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學閥,以學而成門閥。
比如說,有一個家庭的男子,現在占據某部高位。
家學淵源,他的孩子從小就對該部門的運轉,非常的熟悉。
長大之後,考該部相應的位置。
既有家學淵源,又有父親照料,這要是考不上的話,那得多扶不上牆?
若是過分一點,故意泄題,或者擇其先錄取,等於十成十能夠上位。
如此,也是父傳子子傳孫,最終一個部門變成一家人占據高位,猶如小朝廷般。
甚至於,就算主動避嫌,不讓孩子在自己所在的部門,但所托的部門,也必然是關係友好,或以叔侄相稱的。
到最後,一個家庭占據多個部門的關鍵位置,跟曾經的世家有多大區彆?
更彆說,這還隻是兒孫,還沒算師徒這種關係。
這種情況,朕稱之為學閥!”
百官冷汗都冒出來了,製度都還沒出,李承乾居然已經把後果都想到了。
這還怎麼玩?
他們多數人都還沒反應過來呢。
房玄齡能想到一些不奇怪。
奇怪的是,李承乾似乎已經看到了未來。
房玄齡嚴肅道:“陛下既然知曉,那這個學閥,又該如何處理?
純粹依賴於各種調查,似乎並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因為到時候,官官相護的局麵將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