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沿著官道,漸漸朝著遠離長安的方向行去。
一開始,還是混凝土的路麵。
但是漸漸的,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黃土官道。
就算已經好幾年了,還連官道都沒有徹底連通。
要知道,李承乾一行人,現在可還在關內道的範圍之中,屬於是京畿要地。
不過,這也不能說是大唐百官的錯,而是現在的工業基礎才剛剛萌芽,很多東西都需要人力。
另外,水泥的產量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如此一來,鋪設起來自然會很慢。
但李承乾相信,隨著各處河域支流上的小型電站開始發電,這一切都會加快。
從零到一,實在是太難太難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醞釀,不是幾句話能解決的事。
在這屬於關內道的範圍內,李承乾沒有刻意去查訪民生。
他相信,在這一片區域之中,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個彆差的,不能代表什麼。
就好像後世基本已經實現,人人吃飽飯人人有衣穿。
可與此同時,也有人重新返回貧困線。
比如說一場重病,一場投資,都可能導致這樣的後果。
所以在前期,李承乾幾乎是帶著大家遊山玩水。
反正要用的東西都能從民用商城購買,他都沒有進任何城池。
這一次微服私訪,李承乾行走的方向是南方。
他想要去南方看看,現在的南方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任何奏報,都沒有親身體會來的實在。
另一方麵,他想要去海邊看看,這可能算是北方人的執念。
伴隨著一路不緊不慢的行走,時間來到六月末,也就是說,李承乾等人已經出來兩個多月了。
此時,李承乾等人來到了長江邊上。
按照目前的時代來說,過了長江就是沒怎麼開發的南方了。
不過,真正未開發的區域,還得更南方一些。
雖然大唐的那些區域,也劃定了州府,派了相關的職能部門。
但是實際上,就像長孫無忌在交州,沒辦法真正的形成自己的勢力一樣。
這種區域,在目前來說就像一根根的釘子。
當地的土著勢力,還有各種宗族為首的勢力,他們對大唐甚至對之前的大隋,都是聽調不聽宣。
真要說起來的話,大唐的管理就像是隔靴搔癢。
形象點說,當地土著承認這裡是大唐的範圍,但是不鳥大唐的官員。
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默契的聽一些。
這種土司一般的勢力,曆代封建王朝,偏遠地區一直存在。
本質上,這就是天高皇帝遠的結果,也是地理帶來的優勢。
因為整個古代時期,所謂的中原王朝,按照後世劃分,基本都屬於北方人。
北方人對於南方的氣候,短期是很難適應的。
再加上宋以前的南方,那真的是山高林密,瘴氣密布。
除了本地人之外,外人進來三天兩頭就得病倒,相當的棘手。
這就導致曆朝曆代的朝廷,很難對南方是形成實際控製區域,土司勢力跟帝國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特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