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全的問題,朕自己的孩子自然會著重考慮。
首先,他們外放的時間,沒有任何固定性,主要看當代的皇帝想法。
另外,明裡暗裡自然會有保護。
若是如此,一個兩個出意外也就罷了,三五個十個八個都出意外。
房愛卿,你是當朕是傻子還是當朕的孩子是傻子?
若是真有人有那個膽子,敢弄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手段,最好期待自己沒有寫族譜!”李承乾冷笑道。
“陛下聖明,那……以十歲或者十一歲為例,在這之前,即便是聰慧的孩童,也不過是三歲左右開始啟蒙。
到十歲之間,也就那麼七八年的時間。
而這個時間段,還要算上啟蒙本身。
即便是有了拚音,還有簡體的文字,能夠加快學習速度。
可這麼點時間,能學習的東西也不多。
如此,可否有些……”
話沒說完,但懂的都懂。
“扶蘇學儒家學的很好吧,結果呢?
劉邦學的很多嗎?結果呢?
皇帝也好,王爺也好,甚至包括世家大族的掌權人也好,他們需要把四書五經,需要把曆朝曆代所有知識,全都融會貫通嗎?
那種人,可以是文學大家,但他不可能是皇帝,也不可能是王爺!
皇帝跟王爺,掌管的是天下的民生,隻要會知人善用,懂得最基本的道理,懂得所有的常識,也就足夠了。
這天下的知識,是學不完的。
每個人擅長的方向不一樣,所學就不一樣。
比如喜歡編書的顏愛卿,要論文學方麵的素養,有幾人比得過?
再比如論兵法和統帥,又有幾人比得過李靖愛卿?
再或者比工匠之能,在座的各位,又有誰能夠比得過?
人對自己的定位不同,需要精通的東西就不一樣。
皇帝和王爺,需要精通那些嗎?
除非是自己的愛好,否則根本就無關緊要。
他們最需要精通的,就是民生和政治。
朕設置出如此成長路線,就是專為此而設,有何不可?”
房玄齡當然知道,有些東西沒有說出來也就罷了,說出來了之後,其實道理挺簡單的。
他現在不是批評李承乾這樣做不好,而是要爭取利益。
“陛下聖明!”
再次誇了李承乾一句之後,房玄齡又說:“聽陛下的意思,所有皇子皇女,甚至無論庶出還是嫡出,按照陛下所謂的成長路線,最終都是要聽頌的。
可如此一來,是否會導致一些混亂?”
所謂一些混亂,當然就是權力的混亂。
李承乾冷笑道:“有何混亂可言?”
一句反問之後,李承乾一指旁邊的資源大地圖,大聲道:“海外還有無限的土地,不需要朕的孩子們去掌管嗎?
作為皇子皇女,朕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
可如果要去,他們可以不擅長兵法,不擅長騎射,不擅長文學,但他們必須要懂民生,他們必須要懂用人。
若他們一個個都不生氣,難道讓朕全部給他們打下來,讓他們去享福嗎?
既然是海外封王,有什麼混亂可言?
想要坐朕屁股底下這張位置,沒有問題,隻要是嫡子就可以!
但前提是,保證九年過去之後,還要參政三年。
參政這三年,就是對他們的真正考核。
要麼直接放棄,去海外封王。
要麼圈定地域,自己主政一方,在大唐的大框架之下,可以任意改革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