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承乾已經沒有提過了,可是誰知道暗地裡,他記了多少小本?
李承乾心裡清楚,旱災就出現在長安周邊,京畿地區。
水災出現在洛陽,但他不能明說。
要不然,那就真的神了。
可這一次神了,那是因為他曆史上當太子,親自經手過這件事情,當時李世民發了很大的火,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但往後的災害,他就不一定知道。
必須要借助這次蝗災跟水災,把應對的方案弄出來,以後按部就班就行了。
至於災後重建和開倉放糧這些,本身就是有一套的。
唯一的問題是,怕官員欺上瞞下。
隻要沒有欺上瞞下,是不需要專門提的。
本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各自負責各自的事務,也是三權製衡的一個象征。
但是,李世民為了集權,所以他曾經擔任過尚書令,之後尚書令就一直是虛設狀態,直到給了魏王李泰一個尚書左仆射。
一開始,房玄齡,杜如晦,還有長孫無忌,全都擔任過尚書左仆射或者右仆射。
換而言之,就是正職不存在,隻存在副職。
後來,隨著時間的演變,李世民連中書省和門下省,都不是跟尚書令同樣的官職了。
就像房玄齡,隻是從尚書左仆射轉為門下省左仆射,這是一種集權的表現。
尚書省這邊,李泰下線之後,類似於讓皇帝直接領導,提都沒有人提。
然後,房玄齡就兼任了,李承乾冊封皇後的時候,房玄齡就是以這個身份出現的。
換句話說,現在三省基本上廢了,屬於房玄齡一個人主持。
原本還有一個唱對手戲的魏征,是中書侍郎,中書省的副官。
那一次,李承乾讓他讓把侍郎給了馬周。
但馬周畢竟年輕,所以現在的丞相,隻有房玄齡一人。
原本李承乾是想著,集權正好,反正他準備大改革官員製度。
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的事務越來越繁忙,管理這麼大的地盤,忙到已經快沒有自己的時間了。
皇帝突然不說話了,大家都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自然也不敢說話。
“諸位愛卿,大唐的地盤越來越大,事務也越來越多。
每個人要處理的事物,也同樣越來越多。
爾等感受如何,朕不知曉。
反正,朕自己快要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了!
就算朕能夠堅持,朕的子孫後代也能堅持嗎?
更何況,大唐未來必然更加龐大,製度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了。
距離上次,朕拿出改革方案,時間也過去那麼久了,諸位愛卿考慮如何呀?”
這一次,李承乾下定決心,開始改革官製了。
官製改革之後就輪到兵製了。
這兩個製度改革完畢,旁枝末節的事情,那就得一直修修改改。
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的繁榮昌盛,甚至千秋萬代。
能不能做到先不說,那他借鑒了那麼多經驗,也把大多數後果,能想到的都想過了。
再怎麼的,也不可能再走不超三百年的老路。
沒有製衡的權利,連他自己都覺得可怕,更彆說以後的子孫後代。
曆史教訓曆曆在目,他不想這樣。
喜歡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