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七年開始,李承乾繼續帶著大臣們種地,今年加入的還有李象和徐惠。
不過李象本來就經過三年種地,而且是屬於要討生活的,所以熟練無比。
周圍的大臣們,也有意無意的關注著李象。
李象雖然是個庶子,但李承乾不但讓他聽訟,甚至去立政殿處理政務都帶著他。
根據相關人等的消息,就算是處理政務,李承乾也時常跟李象討論,儼然一副對太子的姿態。
就是,李承乾一直沒有說,要立李象為太子。
再加上他又是個說一不二的皇帝,所以百官也不好說什麼,隻是默默的觀察著。
甚至有人在心中暗自惡意的譏笑,認為李承乾也在重複李淵和李世民的老路,分不清什麼大小王,你分不清該不該。
李象在怎麼樣,也是個沒有母親的庶子,甚至現在都是庶子的身份。
可是,卻把他帶在身邊教導,簡直好像對待太子一般。
如此做法,雖然沒有冊封太子,也沒有給什麼規格,但明顯是助長他的野心。
最起碼,這種對政治了解的皇子,如果心中有了野心,以後看李承乾該怎麼辦。
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大臣們漸漸盯上李象,包括他的各種作為。
現在,看著李象默默的耕地,比他們要利索多了,一個個心中都有點膽寒。
不要小看耕地這種事,畢竟那可是皇子,還是妥妥的大皇子,曾經也是在宮中長大的。
這麼一個皇子,居然能夠老老實實的耕地,而且又好又快。
這證明了什麼?
這證明了,李承乾有些主動,是非常成功的。
這種皇子,了解民間,了解五穀。
如果說,以後那些嫡係的皇子,都按照這種模式來教育的話。
那不管是他們還是他們的後代,想要搞點什麼動作,隻怕眨眼之間就被皇帝給看出來了。
這種把皇子放到民間曆練的舉動,居然有著如此出類拔萃的效果。
他們一麵膽寒,一麵心中想著,自家的那些犬子,是不是也應該這麼來一出。
要不然,有些真的太不成器了。
想要對付敵人,就必須要了解敵人。
想要揣測皇帝的用意,就必須要知道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承乾太怪了,沒有人能捉摸得透。
但以後的皇帝,應該不可能個個都這樣。
既然皇帝經過民間的曆練,那他們的孩子也經過了民間的曆練,是不是就能夠和皇帝周旋呢?
心中一邊思量著,一邊繼續默默的觀察。
耕地的人中,除了李麗質之外沒有公主,加上一個文化部長徐惠,還有新的國防部長李秀寧也沒有彆的女子。
李承乾並沒有想過把公主都拉來種地,隻要她們自己不當官,李承乾就不會這麼做。
可一旦當官,那就一視同仁。
春耕結束之後,也就輪到春闈了。
當然,今年李承乾放手,全都是考公。
不管能進入哪個部門,都需要從最低級往上爬,這也是李承乾規定的。
隻有從最低級往上爬,才能夠了解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