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導體行業的誕生,各種各樣的電子元器件,也就有了出現的可能。
有著後世的經驗做參考,這就相當於有了學習的路徑。
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後世借鑒更快。
隻是相對而言,當前時代的人才,基礎上會更低,所以發展上才顯得更慢。
但總體而言,基本能夠追平。
李承乾一直沒有去動,存在於喜馬拉雅山脈另一麵的天竺等國。
他在等,等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甚至等衛星的出現。
反正,天竺那邊也不可能打過來。
打海戰他們不配,畢竟大唐已經有了鋼鐵大船。
走陸地的話,他們得繞很遠的路,就跟當初的玄奘一樣,累都累死他們。
乾元三十年,是李承乾當皇帝的最後一年。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退位,不過退位並不代表不管了,畢竟大唐這個時代需要他來引領。
他隻是不想再處理政務了,隻抓著大勢和大方向就好。
至於政務,當然是交給下一代的皇帝李厥,當一個正兒八經的牛馬皇帝。
他打算著,平時就帶著自己的嬪妃們,到大唐各地晃悠去。
如果晃悠夠了,就參與到研發中去,靠自己的見識給予靈感,加速大唐的發展。
發現了哪裡不對,就給好兒子打報告,讓他改,讓他乾。
沒事兒的時候,寫寫自己的前半生什麼的。
對於著書立說,李承乾還是有點想法的,這是當前時代所有權貴人物的共同想法。
幾乎每一個走到一定檔次的權貴人物,後半生都會寫書。
至於會寫什麼,這倒是不一定,這全看個人。
但能不能在曆史上留名,這就誰都說不好了。
就好像曆史上,唐儉後半生寫過冥報記,完善了神話之中的地府陰兵體係。
但後世卻很少有人知道陰兵體係的來源,還以為是伴隨著神話的出現就已經存在。
可以說,唐儉完善的體係很出名,但他自己寫的東西卻不出名。
退位已經五十歲的李承乾,看起來也不過就三十歲左右的樣子。
伴隨著李承乾的退位,從貞觀時期就跟過來的老臣們,也開始陸續退出朝堂。
一方麵,他們確實年紀大了。
有的八十多,有的甚至九十多了。
如果不是李承乾賞賜給他們的藥,他們都活不到這個歲數。
朝堂的大換血時代,也跟隨而來。
一代新人換舊人,但諸如杜荷徐惠武媚娘等還繼續發光發熱,杜如晦等人,就純粹開始養老了。
他們也學著李承乾,開始遊覽大唐的大好河山。
有時候一起走,有時候又分開走。
忙忙碌碌一輩子,他們都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經營了一輩子的大唐。
也就遇到了李承乾這個明主,不需要擔心功高蓋主,不需要擔心飛鳥儘良弓藏。
隻要在其位謀其政,一輩子堂堂正正,就能安然到退休。
他們這一批人都退休,包括李承乾的退休,也給後世做了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