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裹著弘農城的寒氣,滲進張濟的屋裡。屋內燭火搖曳,映得張濟眉頭擰成疙瘩。
趙劍入關後,他派出斥候不停關注著趙劍的情況,想不到段煨、董越、楊定投誠了。
趙劍得五萬西涼兵,加一萬羌騎壓境,卻隻是圍困長安,立碑退軍。
這是要困死李傕啊,下一個會不會是我?
張濟急忙叫來賈詡問計。
賈詡指尖輕撚須髯,眼底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光。
消息他也知道了,他一直想投靠一位可靠的諸侯,這位諸侯要能重用自己。
他早年舉孝廉任郎官,後因疾病辭官。董卓入京時,他被辟為平津都尉,後升任討虜校尉,依附於董卓女婿牛輔麾下。
牛輔雖表麵禮遇,但猜忌他。
後雖依附李傕,但他深知李傕、郭汜掌權後必然會內鬥,便借母喪離開長安,依附了張濟。
但,張濟不是他最終的選擇。
趙劍、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焉,這些目前天下有勢力的諸侯,他逐一盯著,最終覺得趙劍有王霸之業的勢頭,且能不計個人恩怨,這符合他對人主的期望。
他希望投靠的人主能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實現天下的統一或占據重要地位,這樣他才能憑借自己的謀略輔佐其成就一番大業。
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是他必須考慮的因素。他勸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是為了自保。後來離開李傕、郭汜,也是看到了這兩人的殘暴作為難以長久,自己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而投靠趙劍他已經決定了,但他不想獨身去投靠,想帶功前往。
這個功,就是勸說張濟投誠。
但他知張濟叔侄素來剛硬,都以“掌控自身軍隊”為底線,不願成為他人麾下完全聽話的將領。
叔侄倆都沒有“獨自爭霸”的野心,“依附強者”是為了更好地“獨立領兵”。
叔侄倆這樣的性格,若直接勸降,必遭抵觸。
待張濟說完後,賈詡緩緩開口:“將軍勿憂,趙劍圍而不攻,可見其非魯莽之輩。
他收了段煨等人,卻未急於染指長安,是在等人心歸附啊!”
張濟語氣帶著幾分警惕,問:“文和是說,我也該像段煨他們一樣?
我張濟手裡雖隻有三千兵馬,就算打不過,也絕不做降將!”
賈詡微微頷首,似是認同他的骨氣,話鋒卻悄悄轉了方向:“將軍忠勇,世人皆知。隻是如今局勢,如逆水行舟。
李傕、郭汜困在長安,早晚必敗;趙劍得了五萬多西涼舊部,再有涼州數萬羌騎支援,放眼天下,是當今實力最強的諸侯。
若他真來攻弘農,將軍怕是…隻能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