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書房。
燭火搖曳間,蕭照淵端坐案前,東宮嫡係眾人分列兩側。蕭照淵將今日在文王府商議軍改之事和盤托出。沉聲道:“此次軍改,阻力必大於學府。駐軍背後牽扯地方豪強,將門世家。”
郭嘉上前一步:“殿下,此次改製,當以‘穩’字為先。”
“未來太子妃貴為顧家小姐。雖然顧家老爺子與長子戰死。但顧氏舊部仍遍布軍方。顧淩風現為禁軍將軍,請他出麵聯絡舊部,穩定軍方。”
蕭照淵微微頷首:“明日我便聯係清夢,親自遊說顧淩風將軍。”
“殿下。”張遼補充道:“可修書一封讓白起將軍遊說陸沉舟老爺子。北境陸家在邊軍勢力強大,若陸家讚成此事,那邊軍改製便成了一半。”
“武王妃娘家振國侯府,三代執掌雍州駐防軍。可讓二殿下與振國侯韓無忌出麵,聯係老侯爺,嘗試說服各地駐防軍將領。老侯爺德高望重,他的話,肯定比我們更加受用。”
蕭照淵眼中精光一閃:“好!明日早朝,我會和二哥親自商議。”
“至於那些將門世家,不妨許以聯姻之利。”賈詡緩緩說道,“聽聞鎮南侯範氏,鎮北侯盧氏皆有適齡嫡女,若是殿下同意納為側妃...”
“不可。”蕭照淵斷然打斷,“此事就此作罷。唯有兩情相悅者,方可結為連理。可有其他方法?”
“殿下。學府名錄之上,各地將門子弟也在學府就讀。”郭嘉緩步上前,“他們的前程,皆係於新政。若是殿下許諾,軍改後優先提拔這些人為官...”
蕭照淵撫掌大笑:“妙極!以學府為紐帶,讓將門主動同意軍改。”
五更鼓響時,一份完整的《軍製改革》已謄寫完畢。
兩日後,皇極殿。
晨鐘回蕩,文武百官肅立殿中。
禮部尚書顏修遠朗聲奏報:“啟稟陛下,各州郡學府已建成一百三十六所,招收寒門學子逾萬人,民間皆在傳頌陛下愛民如子。”
秦帝微微一笑:“好!此策當為大秦奠定萬世之基!”
“大秦永世昌盛。”眾臣齊聲高呼。
就在滿朝喜慶之際,太子蕭照淵突然跨步出列:“父皇,兒臣有本奏。”
殿中一靜。蕭照淵展開奏章,聲音清朗:“學府育人固然可喜,可強國需先強軍。去年黑水,鎮蠻兩役,暴露出我軍三大弊病。”
“說。”
“其一,邊軍苦戰而駐防軍遲遲不至,因調兵需經曆太多繁瑣程序,延誤戰機。”
“其二,各州器械製式不一,駐防軍的箭矢竟然不能用於鎮蠻邊軍弓弩。”
“其三,軍令傳遞僅靠官驛,調令傳遞過慢。”
“當日若是青州駐防軍直接奔赴黑水。何至於血戰半月,呂破山將軍何須戰死沙場!”蕭照淵聲音回蕩在皇極殿中,滿朝震動。
蕭照淵展開《軍製改革》,鏗鏘有力道:“兒臣建議設三大營,選邊軍精銳輪流駐守京畿,由兵部直接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