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遲布此局,在於誘趙魏聯軍攻韓邊境。
然趙遲憑何殲滅趙魏大軍?
趙魏若出兵,兵力必超二十萬,而韓軍不過十萬,即便加降卒亦不足二十多萬,且降卒忠心難測。
趙遲何以確保降卒忠誠?
此計雖巧妙,或可騙過趙魏,造成重創,但後續如何應對?李思出列,質疑道。
此刻,他心中怒火翻湧。
他對趙遲、韓非,乃至祖龍都有幾分不滿。
聞韓非死訊,李思暗喜,因宿敵韓非已亡,趙遲不過順帶,他真正欲除者乃韓非。
或許,
韓非帶來的怨恨,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在稷下學宮時,李思才華橫溢,卻始終被韓非壓製。
無論李思多麼出色,在旁人眼中,他始終不及韓非。
長此以往,嫉妒轉化為仇恨,即便身處高位,這種恨意依舊揮之不去,更夾雜著一種被韓非長期壓製的自卑情緒。
否則,他為何如此執著於對付一人?
他的計謀雖狠辣,卻總顯得狹隘。
"廷尉此言過於偏頗。”
"此策是趙遲主動請求與大王共謀,豈可三言兩語講清?韓國的軍事部署全權交付趙遲。”
"廷尉無需掛懷。”尉繚適時插話。
他並非為趙遲辯護,而是為祖龍,更為大秦。
尉繚對這位精心布局的趙遲頗為好奇。
趙遲擅長縱橫捭闔之術,其布局嚴密連貫,讓精通權謀的尉繚欽佩不已,渴望一睹趙遲的真實風采。
"若趙遲的謀劃對大秦不利,作為大秦臣子,我李思義不容辭。”
李思語氣堅定。
"罷了。”
祖龍隨即開口,嚴厲地瞪了李思一眼,似在警告他適可而止。
此計是祖龍與趙遲共同商定的,即便失敗,隻要不影響國家根基即可。
即便失敗,有趙遲坐鎮韓國,也能確保趙魏聯軍不會得逞。
"密切留意韓國動向。”
"有任何異動,立刻向寡人稟報。”祖龍不願多談此事,他此刻最關注的是韓國戰場的結果。
話音未落。
"報!"
殿外傳來急促腳步聲和興奮呼喊。
祖龍雙目一亮,直視殿外。
滿朝文武亦隨之望去。
一名背著令旗、氣喘籲籲的勇士闖入大殿,顯然經曆了長途跋涉。
"啟稟大王。”
"韓國傳來捷報。”
"這是馮去疾大人親筆所書的捷報。”
勇士入殿,跪地行禮,手中緊握一份軍情布卷。
這是緊急軍務,馮去疾未用竹簡,而是以布料書寫。
"速速呈上。”祖龍聽聞好消息,神情嚴肅卻難掩喜色,冕旒之下隱約可見笑意。
自與趙遲商議後,祖龍便對今日充滿期待。
韓國的戰果關乎秦帝國統一大業,他又怎能不重視?
這份捷報意義非凡,一旦成功,對大秦至關重要。
"遵命。”趙高不敢怠慢,立即上前,雙手捧起捷報遞給祖龍。
祖龍急忙接過,展開一看,神情瞬間變化,驚喜與震撼交織,難以言表。
他萬萬沒想到捷報會是這般內容。
百官雖看不到祖龍的表情,卻能感受到那種緊張與期待。
趙遲,我不曾料想你能百戰百勝,若此番敗北,絕不會輕饒於你。”李思心生不滿,滿腹怨恨。
隨即。
"太好了!趙遲果然不負眾望。”祖龍起身,高聲讚歎,言語間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喜悅。
此捷報遠超預期,其意義非凡。
"諸位,聽我說。”
"自此,韓國再無憂患。”
祖龍揚起捷報,振奮宣示。
眾人聽後更為疑惑。
王綰按捺不住好奇,問道:"陛下,究竟何事?韓地傳來捷報,可您的欣喜似超出勝利本身。
莫非趙遲真擊潰敵軍?"
此言一出,殿內靜默,眾人目光齊聚祖龍,屏息凝神。
祖龍喜形於色:"趙遲所創奇跡遠不止於此。”
顯而易見,能讓秦王如此動容之事,必有非凡之處。
"諸位靜聽。”祖龍示意安靜。
"魏國公子魏泰,已被趙遲一箭射殺。”
他愉悅地宣告。
"魏泰?那個魏無忌視為接班人的青年才俊?"
"竟死在趙遲手中,這確是喜事。
此舉足以震懾魏國,令其懼怕我秦帝國的強大。
魏無忌悉心栽培的英才,終究未能達成使命。”
提及魏泰,群臣恍然。
儘管他在外聲名不顯,但魏國視其為耀眼新星,才智過人。
未及眾人消化,祖龍再度發聲。
"趙國名將龐煖,亦亡於趙遲之手。”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沉寂。
諸臣震驚失語。
魏泰雖為魏國新銳,未來可期,但當下影響有限。
相較之下,龐煖地位迥異。
他威名赫赫,智謀卓絕,作為趙國元老級將領,與廉頗齊名,是趙國的中堅力量。
民間流傳:"趙國有廉頗、龐煖、李牧,則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
趙國頂級將領就此隕落。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死於秦帝國年輕將領趙遲之手。
龐煖親率大軍攻秦,無疑為趙軍主帥,甚至可能是趙魏聯軍統帥。
魏泰年少資曆淺,絕無可能指揮龐煖。
龐煖之死表明,趙遲已徹底擊敗趙魏聯軍。
否則,以龐煖的身份,怎會輕易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