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龍忽然開口,“這份捷報可是王翦、桓漪與趙遲三人聯名奏報?”
尉繚頓時醒悟:“難道是趙遲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立即想到,除此彆無他因。
待尉繚回神,殿中其他大臣亦默默思索。
“趙遲是否也出兵代地了?李牧是否已被他擊敗?”
眾人滿是疑惑。
“絕不可能是趙遲,若是他所為,此次滅趙之後,他的權勢又將擴大到何種地步?若他推薦韓非,韓非豈非也要入鹹陽?”
李思內心不安,隻盼戰果並非趙遲所為。
“趙遲?”
祖龍迅速反應。
隨即,他目光灼灼,語氣威嚴地說:“速呈捷報。”
“遵命。”
趙高立刻快步下階,雙手接過捷報,迅速返回祖龍身旁遞上。
祖龍迫不及待地展開捷報,略掃一眼,嘴角浮現一絲興奮笑意。
“果然如此。”
“唯有趙遲不會令我失望。”
祖龍放聲讚歎。
聽到祖龍之言,群臣齊齊抬頭,滿臉震驚。
“竟是趙遲。”
“他是如何破解代地之困的?”
眾臣滿是疑惑地仰望,充滿好奇。
尉繚,這位擅長運籌帷幄的謀士,所言之事幾乎無解。
儘管他未能解開秦帝國之困,卻讓趙遲成功做到。
於是,尉繚坐立難安。
他忙起身,高聲問:“敢問大王,趙遲是如何化解代地之困的?”
“尉卿,此事讓你意想不到吧?”
祖龍目光含笑,語帶興奮。
“懇請大王明示。”
尉繚此時萬分焦慮,反複推敲仍不解趙遲之法。
祖龍輕笑一聲,說:“代地由李牧率十萬大軍嚴密防守,你所言不錯,僅從表麵看,強攻似是唯一途徑,但這定會讓我國元氣大傷,兵力大幅削弱。”
“強攻雖可行,趙遲卻另辟蹊徑。”
“當王翦與桓漪久攻不克之際,趙遲被邀北上代地。”
“最終,趙遲選擇以軍威為輔,以攻心為主。”
趙遲成功遊說李牧,使其歸順大秦,代地由此平定,趙國漸趨覆滅。
祖龍的話音剛落,震驚全場。
“李牧率十萬精銳歸降,這怎麼可能?”
廷臣們議論紛紛。
“趙遲究竟如何說服李牧?”
祖龍自信回應:“李牧雖忠,卻亦是華夏子民。
趙遲以同宗之情、將士性命為由,令其折服。”
此戰讓兩位老將束手無策的局麵迎刃而解,趙遲功不可沒。
尉繚深思後歎服,認為趙遲為秦帝國帶來的不僅是兵力,更是戰略眼光。
李牧雖屬趙國,卻更重民族大義。
他深知異族對華夏的覬覦,不願同胞自毀長城。
最終,趙遲以情動人,成功勸降。
“代地定,趙國亡,我秦之盛勢愈加鞏固。”
滿朝文武齊賀,士氣高昂。
大秦取得如此輝煌成就,不僅令趙遲深感榮耀,也讓百官倍覺自豪。
即便有人心存疑慮,此刻又有誰敢出言反對?
此刻,祖龍龍顏大悅,更無人敢對趙遲妄加非議。
……
趙遲再創奇功,滿朝文武無不欽佩。
短短數年間,年僅二十的趙遲屢助秦帝國建功,且每戰均關乎國家根本利益。
趙遲戰無不勝,堪稱常勝將軍。
即便祖龍公布代地之戰捷報,群臣依舊難以置信,許久才回過神來。
秦王政道:“李牧此次投降,使我國免戰火之災,也避免了傷亡,此乃大功。”
“趙遲承諾,李牧歸降後仍將統率十萬大軍,鎮守代地北境。”
秦王補充道。
群臣齊聲祝賀,無人異議。
畢竟,李牧原為趙國名將,曾讓兩員秦軍上將敗退,足見其軍事才華。
他為族人投降,儘顯忠義,繼續統領大軍既能安定代地,也能讓十萬將士安心,彰顯了秦王的寬宏大度。
蒙毅起身奏報:“趙遲功勳卓著,此次滅趙之舉,他功不可沒,應居首功。”
秦王許諾:“待趙遲返鹹陽,必有厚賞。”
雖未謀麵,秦王對趙遲的赫赫戰績充滿期待。
祖龍大膽啟用未曾謀麵的臣子,此舉展現了無與倫比的膽識。
王綰起身稟告:“大王,趙遲雖已封為上將,但麾下兵力不過十餘萬,尚未構建穩固的大營。
平定趙國後,需考量他在何處安營紮寨。”
祖龍沉思片刻,點頭讚同。
蒙毅隨即提議道:“趙人秉性剛強不易駕馭,趙遲曾治理韓地且經驗豐富,若由其掌管趙地軍務,必能勝任。
在趙地設營既可穩固局勢,亦可作為進擊齊、燕、魏、楚的戰略據點。”
祖龍頷首認可,下令命趙遲於邯鄲構建主營,駐軍十萬,並派遣馮去疾的副手韓非赴鹹陽另行安排。
得知韓非即將入鹹陽的消息,李思心中焦慮。
韓非若滯留韓地,尚遠離權力中心,但一旦踏入鹹陽,定會引起祖龍關注。
縱使李思忐忑不安,卻不敢出言反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眾臣隨之隨聲附和,稱頌祖龍聖明,待趙遲部署完畢後,即可返鹹陽受賞。
“李牧、韓非和趙遲同往鹹陽。”
“王翦與桓漪在趙地休整一月後,交接防務給趙遲,便可班師回朝。”
祖龍沉穩道。
……
邯鄲,龍台宮。
“上將軍。”
“鹹陽傳來王詔,正在宮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