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接著問,語氣比之前溫和了許多,不再像之前那樣對立。
韓非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蒙毅早前會有那樣的暗示。
幫助趙遲確實能夠獲利,趙遲將來可能會成為大秦之君,這才是真正的回報,而不是韓非最初認為的武學之道。
正因為如此,兩人將彼此視為趙遲最信任的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方是真正的知己,另一方卻一直在暗中支持趙遲。
武安君的身份,大王想必已經知道了。”
蒙毅笑著說道。
他注意到韓非對自己的態度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已經重新建立了信任。
如果不是這樣,今天韓非可能已經離開了,而這件事一旦傳到趙遲那裡,趙遲一定不會相信蒙家,後果不堪設想,這不是蒙毅希望看到的。
“既然這樣,大王為什麼不與主上相認?”
韓非隨即發問,但話一出口就猜到了答案。
“恐怕大王擔心相認會讓主上陷入危險,畢竟主上若是大王流落在外的公子,就有望爭奪儲君之位,甚至王位。”
權勢巍峨,百萬秦軍皆凜然。
即便身份曝光,身為嬴姓王族一員,哪怕隻是私生子,亦可與諸公子抗衡。
韓非沉聲說道:“諸公子必視主上為敵,處處刁難,甚至……”
他未說完,卻已道出問題核心。
“你所言無誤。”
蒙毅微笑回應,神情嚴肅,“不過有一事你誤解了。”
“何事?”
韓非疑惑地注視著蒙毅。
“趙遲若與大王相認,便再無私生子之說。”
“而是……”
蒙毅話語頓住,恭敬地說:“嫡長子。”
韓非聞言一震:“嫡長子?”
“即便主上尊貴,嫡庶之分,非僅憑身份判定。”
“蒙大人此話怎講?”
韓非滿是困惑。
他心中震撼至極。
未曾想到,主上竟藏匿這般身份——大王的長子,縱是私生子,仍是嫡長子。
蒙毅堅信,主上與大王的關係若被承認,無人能撼動其威望。
即便諸公子出身顯赫,也無法媲美主上對大秦的卓越貢獻。
“身為長子,主上以權勢與才華,日後登基乃順理成章之事。”
“甚好。”
韓非深信蒙毅之言,因他素來嚴謹,絕非妄語。
更令他欣喜的是主上的身份——秦王的長子。
韓非作為心腹,深知主上的抱負。
主上曾言,願輔佐秦王忠誠不渝;若秦王不在,則絕不屈從無能之輩。
這表明,主上的誌向遠超權勢,意在真正掌控天下。
韓非、屠睢等心腹皆願全力追隨主上,縱有艱難亦無怨言。
韓非知悉身份後豁然開朗,主上爭奪天下不再無名,因其為秦王之子。
當時,血脈與身份至關重要。
大秦諸多重臣雖出身名門或師承名師,主上卻不同,實屬難得。
若主上欲奪天下,需奮力拚搏,但有了秦王長子的身份加持,局勢將截然不同。
未來天下必屬大秦,而主上即正統。
蒙毅早有預見,得知此事並不驚訝,因其父早已告知:“大王已有決斷。”
一統天下後,秦王欲追封武安君之母為王後,讓武安君認祖歸宗,成嫡長子。
同時,秦王計劃立武安君為太子儲君。
蒙毅補充道:“大王已親口承諾此事於家父。”
韓非深受觸動,他明白其中意義。
若秦王兌現承諾,武安君將成為秦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大秦未來將由他主導。
“大王當真有意立主上為儲君?”
韓非目光嚴肅,直言相詢。
蒙毅笑意盈盈:“大王親口所言,怎會有假?”
韓非略作沉吟,道:“我明白了。
當年大王未能迎回主上之母,定是受製於宗室與權臣壓力。
如今若驟然相認,雖能使主上正名,卻也難免招致宗室與諸公子聯手排擠。”
他繼續說道:“內鬥必令主上陷於危境,甚至動搖國本。
當今秦帝國雖強,齊、楚、燕、趙尚未歸服,外患猶存。
大王待天下一統後再行相認,實乃睿智之舉。
屆時海內平定,朝局安穩,縱有變故,大王亦可從容應對。”
韓非心思機敏,瞬間洞悉其中利害。
難怪李思對他頗為忌憚。
蒙毅歎服:“難怪世人稱頌公子非,一點即通!”
韓非淡然一笑:“蒙兄可知,我家與你一樣,皆是武安君的堅定追隨者。”
蒙毅頷首:“我家並無二心,因與武安君同舟共濟。”
韓非稍作思忖,說道:“話雖如此,我二人仍有區彆。”
蒙毅困惑:“有何不同?”
韓非解釋道:“你效忠的是主上的地位,而我效忠的是主上本身。
你能理解嗎?”
蒙毅鄭重點頭。
雖話題相同,二人立場卻截然對立。
蒙家效忠的是嬴姓王權與趙遲作為大秦嫡長子的地位,但這一忠誠存在隱患——一旦王權易主或趙遲失去儲君之位,問題便會顯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韓非僅忠於趙遲個人,不論身份如何變化,他對趙遲的忠誠始終不變。
此乃他與蒙家的本質差異。
蒙毅聽罷陷入沉思。
誠然,他們都以趙遲為中心,但對其意義卻大相徑庭。
“你說得對,我家與你確有分彆。”
蒙毅坦然承認。
“此事至此,我會銘記今日之語,望你也同樣記取。”
“告辭。”
韓非深知,雖目標一致,信念卻有分歧。
他願為趙遲傾儘所有,乃至生命,不計身份;而蒙家未必如此。
在趙遲登基之前,韓非難以全然信任蒙家。
“不知多少人效忠武安君?何謂武道?”
蒙毅目送韓非遠去,目光落在被擊碎的石柱上,不由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