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的這篇《我們需要自信》不出意外的發表在了《濱海日報》上,而且作者還是劉旭實名。
主要是他給皇市長的時候也沒有說,那邊以為他不在意,反正稿子上還有他公司的廣告呢。
報社主編在接到稿子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是皇市長安排人送來的,他看了一下感覺非常不可思議,也非常的振奮人心,於是頭版頭條就安排上了。
並且主編還將一份樣報給京城的《公民日報》那邊推薦了過去。
這一下劉旭算是出名了,因為這份報紙的發行量一天就有17萬份,而且這份報紙所麵對的全是各大黨政機關的人群,也讓很多人們深深記住了劉旭這個名字。
主要是他的這些論點在這個年代從來沒有出現過。最主要的是口口相傳的幾個神話故事居然含有這樣的深意。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京城地安門大街同和軒茶館中,一群閒的沒事的遺老遺少們還是保持著原來的習慣,早上起來早飯不在家吃,而是起床洗漱後,溜達著直奔茶館而去
這是老京城特有的早茶文化,老少爺們兒一座就是一上午,一群人有什麼新鮮事兒都會在這聊聊。
所以京城的茶館開門較早,一位中年人倒扣著加了棉的瓜皮帽戴著護耳,掀開厚厚地的門簾子走了進來。
“喲,貝勒爺您請早兒啊?”
“兔崽子,叫金爺,朝代都換兩回了,可不興這麼叫了啊。”
這時小二過來。
“金爺,今兒照舊?”
“嗯,今兒個來碗油茶吧再來兩個夾肉燒餅。”
“得嘞,爺您請座,我給您拿報紙去。”
小二動作飛快的將本就一塵不染的桌椅又擦了一遍後作著請坐的手勢。
時間不長,這位金爺一邊兒跟相熟的老客打著招呼一邊坐了下來。這時要的東西也都上來了。“喲,老金,怎麼還看上《公民日報》了。”
旁邊相熟的老客中有人問了一嘴。
“這你就不懂了吧,要想知道嘛事兒,您哪還就得看這個。”
“哪成吧,我是不愛看,您要看著啥新鮮事兒一會兒可得說道說道。”
這人話還沒落的時候,就聽金爺說道:
“嗨,各位,瞧瞧,這宣傳抗戰的文章我也沒少瞧,這篇可真不一樣唉。”
“這還是一海外之人所寫,原來外國人也有人研究咱們的學問啊,瞧瞧人家寫的,讓我感覺倍感自豪啊,我就說嗎,咱們五千年的曆史怎麼也比洋人的玩意兒強吧。”
“什麼就比洋人強了老金,你說說。”
“稍等啊,我建議老街坊們都看看,這人說的在理兒啊。”
“尤其是關於文字這塊的東西。”
劉旭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尤其是要對自己的文字要有自信,
這個年代懂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曲指可數,劉旭表示自己懂得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語言,但是唯有我們的文字是最優秀的。
這位金爺在看完之後就給了旁邊的人,沒想到這位比金爺更加激動。
還沒看幾分鐘呢,就聽一聲拍桌子的聲音把所有人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