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從西疆的基地回到了濱海,走以前他在基地裡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和視頻,既然回來了就得進京去彙報一下。
在給少山先生打電話溝通後,第二天劉旭就開車到了京城,等他到了少山先生的辦公室後,卻被告知,首長他們正在開會,讓他劉旭坐著等一會兒,工作人員還給他拿了幾份報紙,泡了標茶。
劉旭無奈隻得乖乖地坐在那等著,等了一會兒無聊的他隻能拿起報紙看了起來。可是沒看兩眼就把他氣壞了。
原來是郭開貞的一篇文章,說是京城的城牆是封建時代的餘孽,象征舊社會的束縛,與新的社會破除封建的政治導向相衝突,強調城牆已失去軍事防禦功能,且阻礙城市交通和工業發展,提出“從天安門上望下去應看到一片煙囪”的工業化願景。
劉旭又翻了翻其他報紙,而且還叫來了工作人員讓他們將最近的報紙多拿點過來,原來劉旭不在的這段時間,不隻一個人在報紙上發表了這樣的想法,這可把劉旭氣壞了。
後世多少人詬病這些人的短視,這麼一座6百年的古都被拆除,是東大曆史上的一件憾事。
到了後世也僅存了明城牆遺址公園1.5公裡的一段,和東南角樓等片段。
劉旭是越看越生氣,他們的理由無非是4點:
一是政治象征意義,城牆被視為“封建統治的堡壘”,拆除符合東在“破舊立新”的意識形態需求。
二是交通與工業化需求,城牆阻礙道路擴建,影響卡車、電車通行;拆除後可騰出土地建設工廠,推動“煙囪林立”的工業目標。
三是經濟與戰備考量,維護費用高昂,而拆下的城磚可用於其他建築的使用。
四是毛熊模式的影響,毛熊專家認為“曆史遺產需為發展讓路”,這一觀點通過《建設日報》等渠道傳播,影響大量的人員。
劉旭看的火大不止,不由的大罵出口,工作人員給他沏茶的杯子都讓人不小心掃到了地上。
“他娘的,這些個玩意兒狗屁不懂,還在這裡大放厥詞,一個老毛子懂個屁的曆史啊,還為發展讓路,這麼大個東大還差這屁股大點的地方?”
工作人員聽到他的動靜後,馬上過來查看,看到地麵上的茶杯後,搖搖頭無語的收拾起來,劉旭正生著悶氣呢,也沒搭理他。
這位工作人員心裡也好奇,這位可真牛,居然有膽子在少山先生辦公室裡發脾氣。等他收拾好正要往外走,突然發現少山先生正站在門口微笑著看著屋裡。
他正要說話,少山先生卻打手勢讓他彆出聲,等人出去後,少山先生這才開口道:
“喲,這是什麼事讓我們的劉大老板這麼生氣噢。”
劉旭一聽,趕緊站起來有點尷尬的說道:
“嘿嘿,少山先生,我是看了幾份報紙,讓上麵幾篇文章氣壞了。”
“哦,說說是什麼事情?”
“嗨,還不是因為一些人的短視,把京城的城牆說的好像萬惡之源似的,非要拆了才甘心。”
“哦,我注意到了,最近一段時間報紙上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文章,怎麼,我記你讓我們看的資料裡,在你們那個時代不也拆除了嗎?”
“嗨,正因為在我所在的那個時空把這些寶貴的遺產給拆了,我才不想在這個時代再犯同樣的錯誤。”
“嗯?詳細給我說說,這裡麵有什麼我們現在沒有考慮到的東西?”
“是這樣,首先他的曆史意義就不用我來說了吧,我就說一下他的經濟價值。在我那個時空,京城牆的拆除算是開了一個非常壞的頭,其他城市有樣學樣,好多人都認為就連京城的城牆都拆除了其他的又有什麼可保留的?”
“到了後世保留有古城牆的也僅剩下4座城市,其他還有7座城市為了旅遊業而投入巨資,要麼重新建造,要麼修複一段,這東西拆是容易,可是再重建起來那投入可不是一點半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