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旭忙著接待外商的時候,高原省最大的一次的活動展開了,這次要比曆史上提前了7年徹底解放百萬農奴,讓這些占人口不到5的官員、貴族、寺院和上層僧侶不再享有生產資源。
在劉旭提供的資料顯示下,從今年開始,幾乎每年他們都會搞出些事情,最後甚至到了想要發動全麵武力反抗的地步。
首長再三斟酌之後,決定不再對這些人妥協,得立即采取行動。
再加上這次對白象國的戰事順利,現在高原省的兵力是足夠的,而且公安部這邊連同外交交情報司拿著劉旭給的資料早就在高原省內開始了活動。
劉旭的資料非常詳細,那可是後世漢光扶持小組從當年的檔案中複製出來的,這次務求將高原省一掃而清,絕不能再給他們破壞普通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機會。
這一時期高原省的總人口約為115萬人,這一部分人大概有5.75萬人。噶廈政府的宗族及所屬各級官員500多人,每家平均60人左右;有世襲貴族197家,平均每家110人左右;寺院大小活佛約1500人,上層僧侶4000餘人。
劉旭給的意見是將這些資料上所出現名字的人全部打靶,不問緣由。
但是他這意見沒有得到同意,畢竟人家在這個位麵什麼都還沒乾呢。最後商討的結果就是將這5.75萬全部甄彆一遍,在各地安排公審,罪大惡極之人自然不會吝嗇一顆花生米。
劉旭聽到後撇撇嘴,有什麼區彆嗎?隻不過多了個理由。
甄彆過後剩下的人也不準備再讓他們在高原省生活了,而是將他們運往西域各新增土地上進行勞動改造。
現在高原省的道路四通八達,去哪裡都非常方便,由於全程都由部隊陪同,之前又做了大量的工作,民主改革進行的非常順利。
隻不過剛開始讓農奴指認罪行時,遇到了點麻煩,這些農奴已經形成了一種天然的恐懼,不要說讓他們當麵指認了,就是在背後,好多人都不敢說。
不過在工作人員不斷勸解之下,總算是有了站出來的勇氣,就這樣,有了帶頭的後邊就容易了。
這些農奴剛開始是不敢,後來知道了他們永遠不會再回來時,就表現的非常踴躍了,任何工作都非常配合。
他們不是不敢反抗,隻是獨木難支,經過這一輪甄彆之後,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老爺們已經十不存一。
剩下的工作就是將這裡的土地和那些收繳上來的生產工具分給這些農奴們。並且從中甄選一些人參與到基層的管理當中。
劉旭也往這裡運送了大量的集裝箱板房用於臨時改善沒有分到房子的農奴們的住房問題。
由於這些農奴實在太窮,有的以前是奴隸的人即便是分了地和房子的也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劉旭乾脆又運來了一大批生活物資,從衣服、鞋帽到床上的被褥,從鍋碗瓢盆再到爐具家具,這時高壓鍋可就派上了用場,
在這裡人們用上了高壓鍋後就發現他們做一頓飯所用的柴要比以前省下將近一半來。這就讓大家愛不釋手了。
這裡的柴其實跟蒙古一樣都是以牛糞為主的,就是將牛糞曬乾當柴燒,再輔以樹枝、草皮之類的東西。
劉旭為高原省和西域省還訂製了一樣東西就是太陽灶,這是漢光扶持小組找工廠訂製的現代產品,可調方向、可調角度。因為這兩個省的太陽能資源異常豐富。
但是光有這些還是不行,主要是冬天冬天取暖還得想辦法,高原省的冬天雖然不像西域和東北那麼冷,但到了晚上也會降到零下十幾度。
劉旭又將高原省的幾個主要煤礦資料給了他們,並且運來了一大批設備,這些不指望工業上使用,但是供應百萬人口的冬季取暖還是沒有問題的。
在經過劉旭海量物資的供應後,這裡的居民算是真正過上了好日子。對於東大的認可度也是越來越高。
而劉旭在忙完了這些貿易的事情後,也就到了他該去幫忙修路的時候了。
在濱海的這幾天,劉旭每天晚上都會開著空中三蹦子往返在京城周邊的山區裡,包括包世進出京城的高速都修了出來,反正每條路都不是很長,反正對於他來說就是精神力切割一下再收起來的事。
也就是架橋費點事情,差不多用了5天時間將京城北邊的燕山山脈和西邊的太行山脈都修出了幾條通道。
接下來將公司的事情安排好之後,他就來到了西域這邊,劉旭先去見了一下王書記,這可把王書記高興壞了,本來是想先讓劉旭幫忙把水庫和引水渠修出來呢,但是現在最好是先將外邊新土地上的路修出來。
要不邊防戰士們的補給都不好運送。
劉旭沒轍,隻好照辦,由於新土地這塊是沒有後世現成道路參照的,他隻好抽時間返回現代求助,現代這邊是非常快的,根據衛星數據很快就給劉旭規劃出好幾條道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劉旭根據這些規劃在這個原來的西北屏障之間開闊出好幾條道路,並且一直向西修到了新的邊界上,還沿著新邊界一直向北修了一條邊境公路。
這次修路他可不是隻是在山區修建,平原上就不管了,而是收走一部分鬆土,道路上都鋪上厚厚的路基石板,以後隻需要在上邊鋪設瀝青就可以了。
現在修路劉旭是明天晚上不分時間的修,反正這鳥不拉屎的地方連個人都沒有,天上也不擔心有衛星。
這個新的邊境公路還要找最近的點連接以前修的內部公路,要不以後不能一直繞一大圈吧。
用了大半個月就修通了鄂特岡騰格裡山和薩彥嶺一直連通到了貝加爾湖東側。
劉旭看著自己的傑作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是他修的各個山間石拱橋,不管跨度多大,他都是就地取材,用切割下來的石材加工成一座座橋梁放在了一個個山穀之間。
看著這些橋梁他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可以在灣島海峽修一座跨海的石拱大橋呢?想想應該是可以,就是得分段修建,自己的空間沒有那麼長。
北部海峽的最深處也不超過百米,這個應該是可行的,等有時間了研究研究,要是修成一座的橋肯定會震驚世界的。
劉旭在將西北部的道路修好後,就開始了水庫的修建,這個就容易多了,他的精神力可以將石材表麵切割的非常光滑,兩個大塊石材放在一起甚至找不到縫隙。
劉姐修的壩體都是重力壩,又是大石塊擺放在一起的,又怕水壓大了衝走,就隻能增加壩體厚度。
大型的水庫劉旭隻修能修個大概,泄洪口和水電站就必須用人力了。這些水庫弄完後,又開始修築引水灌渠,忙活了一個月總算是弄個差不多。
喜歡1950海量物資交國家請大家收藏:()1950海量物資交國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