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乘車南下,劉旭也沒坐自己的車,還是跟大一樣坐在了大巴裡。
這樣大家還能聊聊天,劉旭跟著領導們坐在第一輛車裡,而兩個部裡的同誌們都在後邊的兩輛大巴中。
這次走的路線是尚未完工的107國道,因為冀省的一些大城市全都在這條線上,從這裡進入中原省也是最近的。
“小劉啊,這次的災比較嚴重,再往南走過了冀範圍可就明顯感覺到不同了,就是冀省東部的倉州和冀州地區也出現了蝗災。隻不過蟲群數量沒有中原省和齊魯省的大。”
“啊,就連冀省這邊都出現了嗎?”
“可不是嗎?咱們現在走的這條線還好點,山區水庫還能放水灌溉田地,再往東部平原可就遠水救不了嘍,主要是天旱山區的水庫水位一直在下降,又不下雨,水庫得不麼補充。”
“由於水少,東部平原根本就流不過去,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一上車元方先生就給他說道。
“我看著路兩邊的麥子差不多也快熟了吧,還用再澆水嗎?”
劉旭是不懂農業知識的,他隨口問道。
“你是不懂啊,前段時間麥穗正在上漿的時候,要是澆一水,這些麥子可就能顆粒飽滿了,現在也就是看個樣子,你看吧,打出來的麥粒估計又小又癟。”
“而且再過幾天就要收割,完了就緊跟種玉米,也是需要澆水的,要不出苗率都受影響。”
“啊,還有這樣的說法嗎?我還真不懂。”
劉旭也由的皺起了眉頭,這還怎麼辦?全指望打井有點不現實。劉旭撓撓頭感覺想不出辦法來。
“我也沒辦法啊,要是用滴灌技術倒是省水,可,唉,也是不現實。”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旭嘀咕完後,胡服先生聽到了但是沒聽清。
“嗯,什麼,什麼滴灌技術?小劉有辦法不要藏著掖著,趕緊給大家說說。”
“啊,嗨,滴灌啊,說出來非常簡單,但是現在行不通,主要是沒有材料,這個技術就是用一條薄皮熟料管道在每一排農作物的根部放一條,就比如玉米吧,然後在每一顆玉米根部的塑料管上紮個小眼兒。”
“讓水一滴一滴的掉出來,這樣就能節約水資源,不像傳統的大水漫灌那樣浪費。”
“啊,你這叫什麼辦法,那得多少塑料管啊,那成本沒有一家農民承受得起的。”
胡服先生有點不滿的說道。
劉旭張了張嘴,什麼也沒說,後世製造業發達,這些管子的成本降到了可以承受的程度,可是這時候不管什麼工業品的價值都比農產品高。
劉旭的眉頭越皺越緊了,他不但想到了農業上的用水,而且還想到了工業和老百姓的生活用水,要不,現在就啟動南水北調?
“各位領導,要不我說個建議,大家斟酌一下得失?看看是早點啟動好,還是晚幾年再啟動。”
“我那個科技館中我記得有個項目叫做南水北調,就是從中原省南部的丹江口取水向華北大地輸水,最後到京城,也可以向齊魯大地那邊送水。”
這個時候,水利部傅部長說道:
“小劉啊,我可是專門研究過這個項目,難度太大了,雖然你的項目中有明確的施工方法,可我還是擔心我們乾不成。”
“丹江口那將近180米高的大壩我們的技術行嗎?那可是要蓄水290億立米的水啊,要是技術不行水庫崩了,那可比一顆蘑菇彈還恐怖。”
“更不用說資料上提到的沙河渡槽,和黃河下邊的隧道工程了,想想都頭皮發麻。”
傅部長搖了搖頭,確實,按這個時代的技術確實太難了。